2022年11月23日星期三

诗就是诗吗? ——并非独特的诗美关照

 

诗就是诗——许多读者认为这个判断会是同语反复;但是语言学上的同一性判断许多是循环论证,同语反复;反复与否之事,其实只要没有放在台面上,大家就多哈哈哈,点头称是了。


于是,我们所谓的诗,“是”(to be;存在)两边的主词和谓词,正在经历着大改组,大动荡。


(这个大动荡又是另一个时代背景的移动;是六十年代的政治事件的,政治格局的陈述。

其实并非诗歌和政治没有关系。于是,完成这个嵌套,我们又回到诗歌问题。)


在“是”的两边,谓词部分的内涵应该是经典意义上的诗歌,是定义诗歌的那个诗歌;是开天辟地的诗歌,是维吉尔,是荷马,是[诗经]开辟的那种元创性诗歌-??这个元创区别于一般性的创作――原创;前面的主词,应该是一个拉回到谓词的努力,或者叫做有此倾向的努力,即,有回归元创性的倾向;但是同时,又有叛离之的倾向,抑制之,甚至另谋他境的倾向;这个倾向就是,国内外所谓的新式诗歌;中国的白话诗。


于是这样一来,诗,就应该不是诗,是诗的多意义诠释;是诗的反面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标题就应该换做,诗,不是诗,才对。


如果按照陈述本来就没有同一性可言这个前提判断,the n is not n,the n is only n;就有更加深层次的意义滑坡;一种积极意义的滑坡。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进入诗歌本身的朦胧性,脱离诗歌朦胧的定位,就是不合逻辑的。从这一点出发,诗歌内涵的非诗歌本性早已经暴露而无可弥补了。


那么,这样的一种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使得背离成为合理合规的常态呢?


这个问题也很悖理:如果背离是彻底反叛,那么,何以不叫反诗歌,非诗歌呢?旁移至音乐领域,交响乐死亡(指原创)后,不是就出现摇滚乐吗?诗歌的问题好像一直莫衷一是。

所以,我们对一系列问题做一个问答式的回顾,以期有一个意义上的解读,来弥补桌面上的悖论;桌面下深层次的问题,就暂时只能搁置起来。


因为任何清晰的判断之前提,往往进入无法判断的非理性素材当中,而非理性素材,是诗歌作品的第一要素。所以,我们老祖宗就出来说,诗无达诂了。


问答式的论述,也许是一个尝试。在体例上会有述说含混之处,因为是想引起讨论,而非一锤定音。


1, 诗歌的元创性,发生于诗歌创作处于天人合一的阶段,或曰形而上的阶段,这个判断对吗?


基督以前的罗马,维吉尔领衔诗歌王者之尊称。他的[农事诗][艾涅阿斯纪]影响了整部欧洲诗歌史。虽然后来的诗人中有对之大不敬者,如拜伦等,但是重新肯定之的人,还是为他在新时代的定位,找到了几乎永久的位置(T.S艾略特)。


我们不是要考证维氏的历史地位问题。只是想由此引发一个话题,就是:在这类早期诗歌里,命运的问题,人的问题,是和天的存在,神的存在紧密相连的。在这类诗歌里,天问式的宣叙比比皆是。维氏如此,我们更加熟悉的屈原更是如此。这一点大家耳熟能详。


虽然西方的天和东方的天不一样,但是也有一样的地方;或者通过某种努力,在趋同性方面做出证明??像后来的利玛窦,白晋,汤若望等人-?所谓反向思维的诗人和哲学家,也大有人在,如庞德,都是要通融上帝——俩域间形而上指向的——也许,这件事情还要搞五百年。佛教就是搞五百年,摩宕了五百年,和中国习惯,思想,信仰搞在一起。这话好像是陈寅恪大师说的。


所以,我们看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诗歌,就看到和神话,和神的联系;不止是一次性联系,还是互为生死,因果和轮回的联系。


就是说,诗歌记载和依托神主宰的命运,命运操纵悲剧的发展,悲剧安排人的结局;也安排神的结局;这种景象跨越数千年,影响今人,包括诗人的生活,内心的和外在的,日常的和诡秘的生活。但是这种影响越来越弱,是一个事实。


按照这个逻辑,古典读者形成的阅读习惯应该是:大家在依附神-?承认诗歌发现抑或发明神,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疑问。屈原背发行吟泽畔,奥勒留沉思马上营中,都有一个大整体的约束,有形而上的框架,作为他们的道德和意象依托;如果设想他们跨越几千年,一下子解构了这类的整体性,个性存在成为昭示一切的前提,自由变为散漫,形式感全部消失;形式感是维系整体的前提,那么,儒家也好,斯多葛学派也好,不就一股脑水银泻地了吗?

所以说,那时的诗人写诗,有上帝存在;他写诗是在,一,聆听神,二,记录神启,再后面,是直发个人之情感和看法――里尔克就这样说过;当然,也有个所谓的群己权介的必要;只是和近代社会的世俗要求不同。群是神,己是人,是个人。

这对不对呢?


所以,一个诗人是神――上帝的使者,他之所以更加接近上帝,是他的文本在观察中对于形而上的有限和有效接触。否则,像金斯堡那样,先反叛,后皈依,在奥勒留他们看来,是开玩笑了。于是但丁说――

 

神的烈焰发出星星之火,

曾是点燃起我那火热诗情的种子,烘暖我的心窝,

而一千以上的诗人都在那神火照射下发光闪烁;

我说的是《埃涅阿斯纪》,

它在吟诗上曾是我的妈妈,也曾是我的养育者:

没有它,哪怕分量只有一钱重的东西,我也难以制作。

为了能活在人世,与维吉尔生活同时,

我宁可让阳光多照一年,超过我理应承受的限期,

再离开我那放逐之地。


那么,这种形而上写作如何继续的? 


形而上写作,实际上是本体写作。本体写作,当然建立在对于人为认识的前提之下,也就是说,在但丁的世界观中,有三界存在,有道德审判,有因果报应。我们从后来语言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世界,虽然可以将他的天堂,地狱一律消解,但是,对于消界的消解,却又怀疑重重;因为比如说托尔斯泰,就告诫人们,日常生活的原则是高于一切的??梅特林克也有类似的看法。之所以注重日常生活,就是因为这类生活之细节,是没有可能完全囊括在宗教和哲学原则中的;这个万千世界之未知性,像非理性世界一样,庞大无垠。


另一个方面,所有古典派哲学中遗留下来的道德律令,还是照样影响着人们及其阅读。就像人们永远不知道巴赫何时过时一样。甚至丛林原则的存在,也被包装得恰到好处。


虽然我们北京城,作为古典精神的载体,好像已成痕迹和废墟;但是在伦敦,在维也纳,那种古典的建筑气质注入代代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他们的思考和情感。人们以为自己认识世界,为世界规定认识她的范畴,找到便于解释之的时间和空间关节点;这些工具论的概念,逐渐转化为本体论的目标,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后现代哲学在区分工具,究竟为工具,还是本体,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究竟武器的批判,还是批判的武器在起作用,就变得似是而非起来。


实际上,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是:人,是本体,还是工具。作为诗歌里反映的中世纪人,是人对人的否定——指向上帝还是人对人的肯定——背弃上帝(实际上,人也可以在皈依中肯定自己;在反叛中否定自己……)。于是,人之作为工具还是作为本体,在上帝的面前变得模糊起来。一般而言,那种“太伊斯”式的焦虑,好像在苟合事情的两面;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方面,诗歌和悲剧都无法完成。而这两面的交响,使诗人得到最多最好的素材。性,也得以全面向形上之界呈现。虽然,他是在火型柱和断头台上呈现的。


巨大的中世纪人性冲突,在炮制悲剧方面,其突出的特点,是其强烈的程度。因为一方面,是上帝的捍卫者,道貌岸然的教士和僧侣,一方面,是包括僧侣在内的人们的反抗,动乱,乱伦和疯狂。无论是自我的惩戒,还是来自他人和教会的惩戒,都是强烈的,无以复加的;违反和逃脱这样的惩戒之快乐和满足,同样无以复加。


那时,性自由的内涵,和现今西仔看钢管舞的强烈程度不可比,后一种,基本上没有强度。这种反差形成的萨德式美学,今天看来,还是令人颤抖寒心,血脉奔涌的。鲁本斯肉欲的劫匪和肉欲的女被劫者,都是疯狂经典的一个补充;其中包含着艺术家对于禁欲和纵欲的双重交叉。


二十年代施蛰存就写道——

 

“尤其击中当时的士女的心坎而使它不朽的,便是屋卡珊,当城中子爵劝他放弃对于

尼各莱特的恋爱的时候,攻击天堂的话。他说天堂是年老的教士,年老的整日整夜跪在

神坛底下的断臂折足的人和穿着破旧的法衣的人所希望着进去的;而地狱中却住着好的

学者,好的骑士,为光荣而战死的英雄和除了自己的丈夫还有两三个情人的美女。在他

的嘴里,教士所虔敬的天堂是成为污浊的,黑暗的;所轻视的地狱反是光明的,富丽的。

所以他断然地喊出了勇猛的反抗宗教的话:

‘我正是要到地狱里去!’”

 

就像映在人们眼睛里的伟大城市一样,人们的心城中,无论是禁止的,还是开放的,都会因为有某种遵守或废弛的法律,而显得有所依规,可以背叛。人们要毁灭的东西,正是因为其崇高而显得毁灭之崇高。这会令人想起我们的亡国之君的哀挽词。儿女情长的文字和国家毁败的惨痛,奇集在李煜之一身,于是他的诗歌就变成冲突强烈的交响乐。


我们在唐朝女诗人鱼玄机的生平和诗作中,更是看到这类双重道德规范的裂变。极度的放纵和其诗歌极度纯洁之美,是在一种极度严格的约束中,呈现其伟大张力的。


后来的女诗人柳如是的诗歌,同样也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经典主义后面,流露其惊天动地的反抗和皈依情怀的。


她,难道不是一,要为大明朝殉葬;


二,又为其皈依清廷之夫殉葬的矛盾中人吗?


她,不是被后人看成是献身爱情,忠于国家,又一度是接受“博爱”之青楼中人吗?

其中的悖论是,她是正面的,也是反面的。


这种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精神遗产,在狄金森的生活里也得到矛盾的体现;面对和回避社会;写作——这是一种社会表现主义——但是,她写作,在抽屉里写作——又不满意在抽屉里写作。


于是,在无形当中,人对于自身的选择,和对于上帝的选择,时而分裂,时而合拢。在玫瑰之名中,玫瑰的命名和玫瑰在分离,也合拢;罗马??玫瑰之义,是一个词的对位和复调结构——


ROMA”这个名称就是一切邪恶的根源是贪婪(Radix Omnium Malorium Aparitia——万恶之源是贪婪”,是圣奥古斯丁De Libero Arbitrio中推广的圣保禄的一句话的开头字母的缩写。因此,‘保护者’和‘盗窃者’这两个词可以同时用于罗马。”(里查.詹金斯)

 

从尼禄和克里古拉以来,其奢靡,其饕餮,其暴虐和荒诞,和其犬儒和隐忍一并存在??那种瑜伽的,自我鞭打的,素食的,目盲而柱居的世界沉思者形象,在矛盾的世界俯拾皆是。

于是,在无形之中,人的,女人的,甚而性的,本能的欲火,开始在诗人的各种文本中出现。我们看到的不是大帝国的仆人,而是大帝国的叛徒。从那时候起,诗人和反叛者有了几乎同一的称呼。


这个时代的特征,好像是以反叛为人类戏剧的高潮。虽然梅特林克发现了来自古希腊戏剧中静止的沉思剧。他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老者,持家守灯,一生平平,但是他的生活比起那些搞运动,搞阴谋诡计和痴迷情色的将军和情侣们,更加接近宇宙——一种人性的普遍性。

如果我们反过来解释,那么,我们看到的是梅特林克的回归主义;将军和情侣们是运动主义者,他们之所以运动,是因为他们以野心,情爱和冲突为其生活之最,之强,之美;而那个老人之所以坐而望天,是因为他看到了天,想到了天,相信天,皈依天。这是两个时代各自特征的二重唱-—他们各持一端,都有他们的道理。但是其中,我们看见,那个像中世纪之人一样拒绝运动者,属于沉思者,而运动起来的人,就是在无形中消解天,消解那些原则的人。称其为好汉和歹徒,都行。


那么,我们刚才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在浮士德脆弱的沉思里,就被常青的生活之树荫庇了。


虽然奥勒留号召人们克制,不要存不切合实际的抱负和野心,但是世界,就是在野心导致的悲剧里成长的,发展的。


彼得拉克;“我是人——凡是人的属性——我无不具有。”


最早提出“人”的意义。人心的,人性的,个性化的潮流,正在向废弃形而上的思维本体论,自觉,不自觉地发起挑战;这种挑战,让人想起惠特曼的一句诗;万岁!一切遭受失败的人!



女人,另一种神?


杨周翰指出:“从但丁开始,西方就有一派爱情观,把男女之爱看作通向上帝爱的第一层阶梯。”爱,具有某种神性。


我们从刚刚说到的狄金森那里,到渴求神秘死亡的赛克斯顿,知道女性的一多半神秘感,是对死亡之神秘的体悟。这也许来自这样一个过程??爱情??神秘的献身和与他人的结合;由与他人的结合,到与天地的结合;如图尼埃尔所感受到的那样,和土地的交配;然后,走向死亡;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有痛苦和甜美组合的双重变奏;其前奏是:死之向往。

我们看到这种变奏的许多理路和记载。在普拉斯,在赛克斯顿……那里。


于是,一种由拉康提示的镜子效应,出示了这种奇特的,几乎示难以言表的主,仆地位和主,谓词汇的变换。这是百分之百的诗意。她变成诗歌中的歌,也非难事。因为她们本身就有一种无形的节奏和韵律感。男人,在这场奇遇中,其实,只是起到一种映衬的作用;这种映衬,无论以征服者的面貌,还是以失恋者的结局,都同样带来女性偌大的,非日常生活中的神秘悲痛。这悲痛,不是时间和命运安排的悲痛,而是悲痛本身,是悲痛本体。


女性的关闭和开放本身,就带来这种悲痛。幸福和幻觉很快消失,闭上眼睛,刚刚要延长这一悲痛,稍加思索的一个瞬间,眼睑关闭的一刻,和她开放的一刻,同样使得时间流失。女性失落,肉体蒙屈,灵魂无托。虽然笑被禁止,又不被禁止——在一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三卷美学“本子里;但是,没有一个女性会否认,一种类似禁欲带来的痛苦,和纵欲带来的痛苦,本质上,没有什么本体意义上的区别。于是,赛克斯顿写到——

 

Just once

只一次

 

Just once I knew what life was for.

In Boston, quite suddenly, I understood;

walked there along the Charles River,

watched the lights copying themselves,

all neoned and strobe -hearted, opening

their mouths as wide as opera singers;

counted the stars, my little campaigners,

my scar daisies, and knew that I walked my love

on the night green side of it and cried

my heart to the eastbound cars and cried

my heart to the westbound cars and took

my truth across a small humped bridge

and hurried my truth, the charm of it, home

and hoarded these constants into morning

only to find them gone.

只一次我了解我的生活为了什么。

在波士顿,忽然,我茅塞顿开:

沿着查尔斯河漫步,

看见光在复制他们,

所有闸心和氖光灯,打开

他们的嘴巴,像唱歌剧的裂开大嘴:

数数星星,我矮小的竞选人,

我结了疤痕的雏菊,散步在由它铺成的

爱情的绿夜道上

向东行车子发出心里的呼喊,向西行的

车子发出心中的呼喊而我还信了

越过一座小肉桥,我信得匆忙,它在家的

魅力,把东西的永恒带进黎明

只未料发现他们已经溜之大吉。

 

这看来是都市女性通常的遭遇。但是,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带有女性悲观主主义的雏形。性爱的偶因,直接通向他们所说的虚无。

在发现和向往死亡之端,回顾,当然变得冷漠,刻板和严酷。在我们下面不厌其详地印证的她的诗歌里,我们渐渐发现了这样的理路--这个理路就是,她开始以海德戈尔的方式观察生活和爱情______这种方式的基本含意是,在一切性活动中,看到死亡从未来走来;现实在活动中承载两种感受,,是快乐,现实现时的快乐;,是忧郁和绝望。那种观察是刻骨铭心的,有所谓剔骨还父之痛;又有______是美______之说的证明。

这和忘记死亡的,即便是暂时忘记死亡的逃避式爱情,天差地别。你看,她几乎在祈求死亡了——

 

The starry night

星夜


The town does not exist

except where one black-haired tree slips

up like a drowned woman into the hot sky.

The town is silent. The night boils with eleven stars.

Oh starry starry night! This is how

I want to die.

没有这个城市

除非像黑发之树分

像酷热天空下溺毕的女人

城市沉默。夜烧沸十一颗星

星夜星夜

我是多么想死

 

It moves. They are all alive.

Even the moon bulges in its orange irons

to push children, like a god, from its eye.

The old unseen serpent swallows up the stars.

Oh starry starry night! This is how

I want to die:

它移动。他们都活着

月亮是一块熨平的桔子

像上帝,把孩子推出视线

见所未见的大毒蛇吞噬了星星

噢,星夜星夜!我是多么

想死


 

into that rushing beast of the night,

sucked up by that great dragon, to split

from my life with no flag,

no belly,

no cry.

深入夜的猛兽

被一条巨龙吸食,逃离

我的生命而无标记

无腹

无声

 

 

***

 

wanting to die念亡歌

 

 

Since you ask, most days I cannot remember.

I walk in my clothing, unmarked by that voyage.

Then the most unnameable lust returns.

自你提及,许多日子我已经忘记

我摩挲我自己的衣锦宛如过海无痕

而无可言说的欲望却已返潮

 

Even then I have nothing against life.

I know well the grass blades you mentionthe

furniture you have placed under the sun.

经管我无力抗拒生活

我还是知道青草割断你的记叙

你的家私放置在阳光下


But suicides have a special language.

Like carpenters they want to know which tools.

They never ask why build.

而自杀是一种特殊语言

像匠人工已善其具

他们从不问为何建筑


Twice I have so simply declared myselfhave

possessed the enemy, eaten the enemy,

have taken on his craft, his magic.

我再次这样简单告诉自己

迷幻和吃掉了敌手

占据了他的幻想和手艺


In this way, heavy and thoughtful,

warmer than oil or water,

I have rested, drooling at the mouth-hole.

这样,阴沉的和思考的热情

烫过水和油

我休息,以梦润唇


I did not think of my body

at needle point.Even the cornea

and the leftover urine were gone.

Suicides have already betrayed the body.

我没有想过体穿针孔

即便眼角上痕污已净

自杀被叛了肉体Still-born,


they don't always die,but dazzled,

they can't forget a drug so sweet

that even children would look on and smile.

还活着的,他们总要死去

而药如甜果,他们高兴得不想忘记

甚至孩子也要看着它微笑

 

To thrust all that life under your tongue!

--that, all by itself,

becomes a passion.Death's a sad bone;

bruised, you'd say,

用你的语言来戳穿生命

因为一切都是激情

你说,要埋葬一具哀骨

 

and yet she waits for me,

year and year,to so delicately undo an old would,

to empty my breath from its bad prison.

可她等着我,年复一年

优雅地将一位老人松绑

会从黑牢中解放我的呼吸

 

Balanced there, suicides sometimes meet,

raging at the fruit, a pumped-up moon,

leaving the bread they mistook for a kiss,

权衡之下,自杀者有时相遇

怒对硕果,仰问星月

他们误以为生活就是一吻

 

leaving the page of a book carelessly open,

something unsaid, the phone off

the hookand the love, whatever it was,

an infection.

丢开不经意翻开的书页

言不由衷,电话断线

这爱,无论怎样,都是一种感染病



(注:以上诗歌由作者试译) 

诗就是诗吗? ——并非独特的诗美关照


诗就是诗——许多读者认为这个判断会是同语反复;但是语言学上的同一性判断许多是循环论证,同语反复;反复与否之事,其实只要没有放在台面上,大家就多哈哈哈,点头称是了。

于是,我们所谓的诗,“是”(to be;存在)两边的主词和谓词,正在经历着大改组,大动荡。

(这个大动荡又是另一个时代背景的移动;是六十年代的政治事件的,政治格局的陈述。

其实并非诗歌和政治没有关系。于是,完成这个嵌套,我们又回到诗歌问题。)

在“是”的两边,谓词部分的内涵应该是经典意义上的诗歌,是定义诗歌的那个诗歌;是开天辟地的诗歌,是维吉尔,是荷马,是[诗经]开辟的那种元创性诗歌-??这个元创区别于一般性的创作――原创;前面的主词,应该是一个拉回到谓词的努力,或者叫做有此倾向的努力,即,有回归元创性的倾向;但是同时,又有叛离之的倾向,抑制之,甚至另谋他境的倾向;这个倾向就是,国内外所谓的新式诗歌;中国的白话诗。

于是这样一来,诗,就应该不是诗,是诗的多意义诠释;是诗的反面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标题就应该换做,诗,不是诗,才对。

如果按照陈述本来就没有同一性可言这个前提判断,the n is not n,the n is only n;就有更加深层次的意义滑坡;一种积极意义的滑坡。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进入诗歌本身的朦胧性,脱离诗歌朦胧的定位,就是不合逻辑的。从这一点出发,诗歌内涵的非诗歌本性早已经暴露而无可弥补了。

那么,这样的一种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使得背离成为合理合规的常态呢?

这个问题也很悖理:如果背离是彻底反叛,那么,何以不叫反诗歌,非诗歌呢?旁移至音乐领域,交响乐死亡(指原创)后,不是就出现摇滚乐吗?诗歌的问题好像一直莫衷一是。

所以,我们对一系列问题做一个问答式的回顾,以期有一个意义上的解读,来弥补桌面上的悖论;桌面下深层次的问题,就暂时只能搁置起来。

因为任何清晰的判断之前提,往往进入无法判断的非理性素材当中,而非理性素材,是诗歌作品的第一要素。所以,我们老祖宗就出来说,诗无达诂了。

问答式的论述,也许是一个尝试。在体例上会有述说含混之处,因为是想引起讨论,而非一锤定音。

诗歌的元创性,发生于诗歌创作处于天人合一的阶段,或曰形而上的阶段,这个判断对吗?

基督以前的罗马,维吉尔领衔诗歌王者之尊称。他的[农事诗][艾涅阿斯纪]影响了整部欧洲诗歌史。虽然后来的诗人中有对之大不敬者,如拜伦等,但是重新肯定之的人,还是为他在新时代的定位,找到了几乎永久的位置(T.S艾略特)。

我们不是要考证维氏的历史地位问题。只是想由此引发一个话题,就是:在这类早期诗歌里,命运的问题,人的问题,是和天的存在,神的存在紧密相连的。在这类诗歌里,天问式的宣叙比比皆是。维氏如此,我们更加熟悉的屈原更是如此。这一点大家耳熟能详。

虽然西方的天和东方的天不一样,但是也有一样的地方;或者通过某种努力,在趋同性方面做出证明??像后来的利玛窦,白晋,汤若望等人-?所谓反向思维的诗人和哲学家,也大有人在,如庞德,都是要通融上帝——俩域间形而上指向的——也许,这件事情还要搞五百年。佛教就是搞五百年,摩宕了五百年,和中国习惯,思想,信仰搞在一起。这话好像是陈寅恪大师说的。

所以,我们看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诗歌,就看到和神话,和神的联系;不止是一次性联系,还是互为生死,因果和轮回的联系。

就是说,诗歌记载和依托神主宰的命运,命运操纵悲剧的发展,悲剧安排人的结局;也安排神的结局;这种景象跨越数千年,影响今人,包括诗人的生活,内心的和外在的,日常的和诡秘的生活。但是这种影响越来越弱,是一个事实。

按照这个逻辑,古典读者形成的阅读习惯应该是:大家在依附神-?承认诗歌发现抑或发明神,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疑问。屈原背发行吟泽畔,奥勒留沉思马上营中,都有一个大整体的约束,有形而上的框架,作为他们的道德和意象依托;如果设想他们跨越几千年,一下子解构了这类的整体性,个性存在成为昭示一切的前提,自由变为散漫,形式感全部消失;形式感是维系整体的前提,那么,儒家也好,斯多葛学派也好,不就一股脑水银泻地了吗?

所以说,那时的诗人写诗,有上帝存在;他写诗是在,一,聆听神,二,记录神启,再后面,是直发个人之情感和看法――里尔克就这样说过;当然,也有个所谓的群己权介的必要;只是和近代社会的世俗要求不同。群是神,己是人,是个人。

这对不对呢?

所以,一个诗人是神――上帝的使者,他之所以更加接近上帝,是他的文本在观察中对于形而上的有限和有效接触。否则,像金斯堡那样,先反叛,后皈依,在奥勒留他们看来,是开玩笑了。于是但丁说――

 

神的烈焰发出星星之火,

曾是点燃起我那火热诗情的种子,烘暖我的心窝,

而一千以上的诗人都在那神火照射下发光闪烁;

我说的是《埃涅阿斯纪》,

它在吟诗上曾是我的妈妈,也曾是我的养育者:

没有它,哪怕分量只有一钱重的东西,我也难以制作。

为了能活在人世,与维吉尔生活同时,

我宁可让阳光多照一年,超过我理应承受的限期,

再离开我那放逐之地。

那么,这种形而上写作如何继续的? 

形而上写作,实际上是本体写作。本体写作,当然建立在对于人为认识的前提之下,也就是说,在但丁的世界观中,有三界存在,有道德审判,有因果报应。我们从后来语言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世界,虽然可以将他的天堂,地狱一律消解,但是,对于消界的消解,却又怀疑重重;因为比如说托尔斯泰,就告诫人们,日常生活的原则是高于一切的??梅特林克也有类似的看法。之所以注重日常生活,就是因为这类生活之细节,是没有可能完全囊括在宗教和哲学原则中的;这个万千世界之未知性,像非理性世界一样,庞大无垠。

另一个方面,所有古典派哲学中遗留下来的道德律令,还是照样影响着人们及其阅读。就像人们永远不知道巴赫何时过时一样。甚至丛林原则的存在,也被包装得恰到好处。

虽然我们北京城,作为古典精神的载体,好像已成痕迹和废墟;但是在伦敦,在维也纳,那种古典的建筑气质注入代代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他们的思考和情感。人们以为自己认识世界,为世界规定认识她的范畴,找到便于解释之的时间和空间关节点??这些工具论的概念,逐渐转化为本体论的目标,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后现代哲学在区分工具,究竟为工具,还是本体,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究竟武器的批判,还是批判的武器在起作用,就变得似是而非起来。

实际上,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是:人,是本体,还是工具。作为诗歌里反映的中世纪人,是人对人的否定——指向上帝还是人对人的肯定——背弃上帝(实际上,人也可以在皈依中肯定自己;在反叛中否定自己……)。于是,人之作为工具还是作为本体,在上帝的面前变得模糊起来。一般而言,那种“太伊斯”式的焦虑,好像在苟合事情的两面;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方面,诗歌和悲剧都无法完成。而这两面的交响,使诗人得到最多最好的素材。人性,也得以全面向形上之界呈现。虽然,他是在火型柱和断头台上呈现的。

巨大的中世纪人性冲突,在炮制悲剧方面,其突出的特点,是其强烈的程度。因为一方面,是上帝的捍卫者,道貌岸然的教士和僧侣,一方面,是包括僧侣在内的人们的反抗,动乱,乱伦和疯狂。无论是自我的惩戒,还是来自他人和教会的惩戒,都是强烈的,无以复加的;违反和逃脱这样的惩戒之快乐和满足,同样无以复加。

那时,性自由的内涵,和现今西仔看钢管舞的强烈程度不可比,后一种,基本上没有强度。这种反差形成的萨德式美学,今天看来,还是令人颤抖寒心,血脉奔涌的。鲁本斯肉欲的劫匪和肉欲的女被劫者,都是疯狂经典的一个补充;其中包含着艺术家对于禁欲和纵欲的双重交叉。

二十年代施蛰存就写道——

 

“尤其击中当时的士女的心坎而使它不朽的,便是屋卡珊,当城中子爵劝他放弃对于

尼各莱特的恋爱的时候,攻击天堂的话。他说天堂是年老的教士,年老的整日整夜跪在

神坛底下的断臂折足的人和穿着破旧的法衣的人所希望着进去的;而地狱中却住着好的

学者,好的骑士,为光荣而战死的英雄和除了自己的丈夫还有两三个情人的美女。在他

的嘴里,教士所虔敬的天堂是成为污浊的,黑暗的;所轻视的地狱反是光明的,富丽的。

所以他断然地喊出了勇猛的反抗宗教的话:

‘我正是要到地狱里去!’”

 

就像映在人们眼睛里的伟大城市一样,人们的心城中,无论是禁止的,还是开放的,都会因为有某种遵守或废弛的法律,而显得有所依规,可以背叛。人们要毁灭的东西,正是因为其崇高而显得毁灭之崇高。这会令人想起我们的亡国之君的哀挽词。儿女情长的文字和国家毁败的惨痛,奇集在李煜之一身,于是他的诗歌就变成冲突强烈的交响乐。

我们在唐朝女诗人鱼玄机的生平和诗作中,更是看到这类双重道德规范的裂变。极度的放纵和其诗歌极度纯洁之美,是在一种极度严格的约束中,呈现其伟大张力的。

后来的女诗人柳如是的诗歌,同样也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经典主义后面,流露其惊天动地的反抗和皈依情怀的。

她,难道不是一,要为大明朝殉葬;

二,又为其皈依清廷之夫殉葬的矛盾中人吗?

她,不是被后人看成是献身爱情,忠于国家,又一度是接受“博爱”之青楼中人吗?

其中的悖论是,她是正面的,也是反面的。

这种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精神遗产,在狄金森的生活里也得到矛盾的体现;面对和回避社会;写作——这是一种社会表现主义??但是,她写作,在抽屉里写作——又不满意在抽屉里写作。

于是,在无形当中,人对于自身的选择,和对于上帝的选择,时而分裂,时而合拢。在玫瑰之名中,玫瑰的命名和玫瑰在分离,也合拢;罗马??玫瑰之义,是一个词的对位和复调结构——

……“ROMA”这个名称就是一切邪恶的根源是贪婪(Radix Omnium Malorium Aparitia——“万恶之源是贪婪”,是圣奥古斯丁De Libero Arbitrio中推广的圣保禄的一句话)的开头字母的缩写。因此,‘保护者’和‘盗窃者’这两个词可以同时用于罗马。”(里查.詹金斯)

 

从尼禄和克里古拉以来,其奢靡,其饕餮,其暴虐和荒诞,和其犬儒和隐忍一并存在??那种瑜伽的,自我鞭打的,素食的,目盲而柱居的世界沉思者形象,在矛盾的世界俯拾皆是。

于是,在无形之中,人的,女人的,甚而性的,本能的欲火,开始在诗人的各种文本中出现。我们看到的不是大帝国的仆人,而是大帝国的叛徒。从那时候起,诗人和反叛者有了几乎同一的称呼。

这个时代的特征,好像是以反叛为人类戏剧的高潮。虽然梅特林克发现了来自古希腊戏剧中静止的沉思剧。他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老者,持家守灯,一生平平,但是他的生活比起那些搞运动,搞阴谋诡计和痴迷情色的将军和情侣们,更加接近宇宙——一种人性的普遍性。

如果我们反过来解释,那么,我们看到的是梅特林克的回归主义;将军和情侣们是运动主义者,他们之所以运动,是因为他们以野心,情爱和冲突为其生活之最,之强,之美;而那个老人之所以坐而望天,是因为他看到了天,想到了天,相信天,皈依天。这是两个时代各自特征的二重唱-—他们各持一端,都有他们的道理。但是其中,我们看见,那个像中世纪之人一样拒绝运动者,属于沉思者,而运动起来的人,就是在无形中消解天,消解那些原则的人。称其为好汉和歹徒,都行。

那么,我们刚才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在浮士德脆弱的沉思里,就被常青的生活之树荫庇了。

虽然奥勒留号召人们克制,不要存不切合实际的抱负和野心,但是世界,就是在野心导致的悲剧里成长的,发展的。

彼得拉克;“我是人——凡是人的属性——我无不具有。”

最早提出“人”的意义。人心的,人性的,个性化的潮流,正在向废弃形而上的思维本体论,自觉,不自觉地发起挑战;这种挑战,让人想起惠特曼的一句诗;万岁!一切遭受失败的人!

女人,另一种神?

杨周翰指出:“从但丁开始,西方就有一派爱情观,把男女之爱看作通向上帝爱的第一层阶梯。”爱,具有某种神性。

我们从刚刚说到的狄金森那里,到渴求神秘死亡的赛克斯顿,知道女性的一多半神秘感,是对死亡之神秘的体悟。这也许来自这样一个过程??爱情??神秘的献身和与他人的结合;由与他人的结合,到与天地的结合;如图尼埃尔所感受到的那样,和土地的交配;然后,走向死亡;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有痛苦和甜美组合的双重变奏;其前奏是:死之向往。

我们看到这种变奏的许多理路和记载。在普拉斯,在赛克斯顿……那里。

于是,一种由拉康提示的镜子效应,出示了这种奇特的,几乎示难以言表的主,仆地位和主,谓词汇的变换。这是百分之百的诗意。她变成诗歌中的歌,也非难事。因为她们本身就有一种无形的节奏和韵律感。男人,在这场奇遇中,其实,只是起到一种映衬的作用;这种映衬,无论以征服者的面貌,还是以失恋者的结局,都同样带来女性偌大的,非日常生活中的神秘悲痛。这悲痛,不是时间和命运安排的悲痛,而是悲痛本身,是悲痛本体。

女性的关闭和开放本身,就带来这种悲痛。幸福和幻觉很快消失,闭上眼睛,刚刚要延长这一悲痛,稍加思索的一个瞬间,眼睑关闭的一刻,和她开放的一刻,同样使得时间流失。女性失落,肉体蒙屈,灵魂无托。虽然笑被禁止,又不被禁止--?在一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三卷美学“本子里??但是,

没有一个女性会否认,一种类似禁欲带来的痛苦,和纵欲带来的痛苦,本质上,没有什么本体意义上的区别。于是,赛克斯顿写到——

 

Just once 只一次

 

Just once I knew what life was for.

In Boston, quite suddenly, I understood;

walked there along the Charles River,

watched the lights copying themselves,

all neoned and strobe -hearted, opening

their mouths as wide as opera singers;

counted the stars, my little campaigners,

my scar daisies, and knew that I walked my love

on the night green side of it and cried

my heart to the eastbound cars and cried

my heart to the westbound cars and took

my truth across a small humped bridge

and hurried my truth, the charm of it, home

and hoarded these constants into morning

only to find them gone.

只一次我了解我的生活为了什么。

在波士顿,忽然,我茅塞顿开:

沿着查尔斯河漫步,

看见光在复制他们,

所有闸心和氖光灯,打开

他们的嘴巴,像唱歌剧的裂开大嘴:

数数星星,我矮小的竞选人,

我结了疤痕的雏菊,散步在由它铺成的

爱情的绿夜道上

向东行车子发出心里的呼喊,向西行的

车子发出心中的呼喊而我还信了

越过一座小肉桥,我信得匆忙,它在家的

魅力,把东西的永恒带进黎明

只未料发现他们已经溜之大吉。

 

这看来是都市女性通常的遭遇。但是,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带有女性悲观主主义的雏形。性爱的偶因,直接通向他们所说的虚无。

在发现和向往死亡之端,回顾,当然变得冷漠,刻板和严酷。在我们下面不厌其详地印证的她的诗歌里,我们渐渐发现了这样的理路--这个理路就是,她开始以海德戈尔的方式观察生活和爱情______这种方式的基本含意是,在一切性活动中,看到死亡从未来走来;现实在活动中承载两种感受,,是快乐,现实现时的快乐;,是忧郁和绝望。那种观察是刻骨铭心的,有所谓剔骨还父之痛;又有______是美______之说的证明。

这和忘记死亡的,即便是暂时忘记死亡的逃避式爱情,天差地别。你看,她几乎在祈求死亡了????

 

The starry night

星夜

The town does not exist

except where one black-haired tree slips

up like a drowned woman into the hot sky.

The town is silent. The night boils with eleven stars.

Oh starry starry night! This is how

I want to die.

没有这个城市

除非像黑发之树分

像酷热天空下溺毕的女人

城市沉默。夜烧沸十一颗星

星夜星夜

我是多么想死

 

It moves. They are all alive.

Even the moon bulges in its orange irons

to push children, like a god, from its eye.

The old unseen serpent swallows up the stars.

Oh starry starry night! This is how

I want to die:

它移动。他们都活着

月亮是一块熨平的桔子

像上帝,把孩子推出视线

见所未见的大毒蛇吞噬了星星

噢,星夜星夜!我是多么

想死

 

 

into that rushing beast of the night,

sucked up by that great dragon, to split

from my life with no flag,

no belly,

no cry.

 

深入夜的猛兽

被一条巨龙吸食,逃离

我的生命而无标记

无腹

无声

 

 

***

 

wanting to die念亡歌

 

 

Since you ask, most days I cannot remember.

I walk in my clothing, unmarked by that voyage.

Then the most unnameable lust returns.

自你提及,许多日子我已经忘记

我摩挲我自己的衣锦宛如过海无痕

而无可言说的欲望却已返潮

 

Even then I have nothing against life.

I know well the grass blades you mentionthe

furniture you have placed under the sun.

经管我无力抗拒生活

我还是知道青草割断你的记叙

你的家私放置在阳光下

But suicides have a special language.

Like carpenters they want to know which tools.

They never ask why build.

而自杀是一种特殊语言

像匠人工已善其具

他们从不问为何建筑

Twice I have so simply declared myselfhave

possessed the enemy, eaten the enemy,

have taken on his craft, his magic.

我再次这样简单告诉自己

迷幻和吃掉了敌手

占据了他的幻想和手艺

In this way, heavy and thoughtful,

warmer than oil or water,

I have rested, drooling at the mouth-hole.

 

这样,阴沉的和思考的热情

烫过水和油

我休息,以梦润唇

I did not think of my body

at needle point.Even the cornea

and the leftover urine were gone.

Suicides have already betrayed the body.

我没有想过体穿针孔

即便眼角上痕污已净

自杀被叛了肉体Still-born,

they don't always die,but dazzled,

they can't forget a drug so sweet

that even children would look on and smile.

还活着的,他们总要死去

而药如甜果,他们高兴得不想忘记

甚至孩子也要看着它微笑

 

To thrust all that life under your tongue!

--that, all by itself,

becomes a passion.Death's a sad bone;

bruised, you'd say,

用你的语言来戳穿生命

因为一切都是激情

你说,要埋葬一具哀骨

 

and yet she waits for me,

year and year,to so delicately undo an old would,

to empty my breath from its bad prison.

可她等着我,年复一年

优雅地将一位老人松绑

会从黑牢中解放我的呼吸

 

Balanced there, suicides sometimes meet,

raging at the fruit, a pumped-up moon,

leaving the bread they mistook for a kiss,

权衡之下,自杀者有时相遇

怒对硕果,仰问星月

他们误以为生活就是一吻

 

leaving the page of a book carelessly open,

something unsaid, the phone off

the hookand the love, whatever it was,

an infection.

丢开不经意翻开的书页

言不由衷,电话断线

这爱,无论怎样,都是一种感染病



(注:以上诗歌由作者试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