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8日星期一

尤利西斯之东( 续 )

 

教皇彼得虽尿床,仍不失为男子汉!
他,被我看见,在听堂甬道中落座
(教皇坐了小推车,更不失为
男子汉,呵呵呵呵)
看看看,苏联刽子手的演唱
喔喔喔,那些圈膝蹦跳着的
野人
阿提拉
成吉思汗
是谁在议论这个话题
将梵蒂冈并入撒旦
和牛头摩西
阿里乌死了,彼得的殖骨犹在?
他们被保罗移植到
罗马……
(那么,耶路撒冷呢?)
希腊——
被说成希腊化的东方
基督教的清泉注入了
希腊精神的枯骨
这是谁说的?
希腊成了枯骨?
伯利克里的帝国
难道业成千年枯骨?
君士坦丁
博斯普鲁斯
西方的东方和
东方的西方
被叶芝一艘褴褛之船,送到
马赛克殿堂,金色的
还是彩色的?
从一开始,转到结尾
他们围绕两个话题
最后,走回茉莉家
那一个上帝制造的
洞穴
从黄亭子走到阜成门
他们,也是这样,来来回回
走到天亮
我和他,也是这样来来回回
走到天朗星稀
走啊走啊
聊啊聊啊
聊了几箩筐的话
(足够装入普鲁斯特的
N个沙龙——以陪伴
盖尔芒特和
维尔迪兰)
……
直聊到看见八宝山
那缕青烟
在聊前聊后
飘飘所似
孩子和老师
被打死了
幸运的
布鲁姆
是看不见的
在远东的
这等幻面
人鬼调换
天塌地陷
就像布鲁姆
和斯蒂芬
看不见一战
二战
三战
他们的世界人很糟糕
天地美好
之后?就不好说了
一如马赛尔用自己的脐带,把自己
饶了三,五百圈,套将进去
再也绕不出来
那么,究竟是夏娃
没有脐带
还是马丽亚
没有脐带
这是一个问题
可是,斯蒂芬们
就绕出来了吗?
烧成黑炭的布鲁姆、
踏出了泥泞
开跑了
开炮了
那座圆塔
面对拿破仑了?
一个金币
还是千万金币?
……
南朝480寺
莺声烟雨
见格蒂
格蒂为何在那里?
布鲁姆拒不认她?
何故
何故何故
……
他认了爹了,一个死爹
斯蒂芬认妈了,一个死妈
但是,他们都是
莎翁的子嗣吗?
莎翁是谁?
是所有的爱尔兰人
英格兰人
丹麦人
欧洲人
哈姆雷特是谁?
是培根,哈姆奈特
是王尔德,是道连格雷
还是夏洛特
斯蒂芬说
他,就是夏洛特
他这个词
引发了犹太人大屠杀
而犹太人屠杀
还是不屠杀
欧洲人?
啊啊啊啊,老乔看见奥斯维辛了?
他确实说出了:集中营和焚尸炉
——那是萧伯纳说的
还有路德?
布鲁姆怎么不说?
那么,莎翁是谁
纳博科夫
王尔德
马勒5
柔板
还有些些些啥
莎翁被柯勒律治说
他是,万状一心
我们是,万众一心
何为万状之?
何为一心之?
我,你,他
还有心吗?
又说,莎翁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父
也是是是是子
至于,灵呢?
说,他是自己诞生自己
借助灵体和庸众往还
就像蝙蝠一样
钉死在仓库墙上
他为人类
背负十字架
还是人类
为他
背负
十字架
重枷加身
褴褛与之
重合的图画
一个人子
亿兆人子
都被钉上
十字架
人类和他
一起负罪
一起负难
谁管谁啊
弥赛雅啊
塞米亚啊
阿廖莎啊
木头六啊
屠夫面对之说
管杀也管埋
不死不要钱
一根绳子吊起
那东西
就翘翘了
笔直了
呜呜呜呜
……
总之,布鲁姆到家了
带着斯蒂芬来了
越过了栅栏
越过了大栅栏?
围了城了
成了围了
戒严
还是
不戒严
直等到问题没有答案
答案,没有了问题
据说要等200年?
此前的时代,是一个
平庸的时代
平庸而美好
英雄时代就是屠戮
为了新时代
杀啊……
屠场,不是荒原——
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2022年4月7日星期四

贝多芬与断头台



  1 

  贝多芬和我们的关系之远近是一门艺术。说远就远,说近则近。你说他是一
个西方人,可是,在我们这里,东西方的汇流,似乎是在形成一条看得见,又看
不见的洪流;你说他是一个英雄人物,可是现在,英雄之死和英雄的复活二论并
存;你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乌托邦幻想象的魅力,究竟是暗色还是亮色?贝
多芬和我们形成的关系是一种对立和对峙还是一种融合?我们和他们的文化的和
宗教的,历史的和人种的关系究竟如何?他和他的时代,和他的时代的听众的关
系,又是如何?我们中国人听老贝也历百年,我们的每一场交响乐,是将我们靠
近他,还是疏离他,还真是不好说。我们的音乐,如有人弹奏的肖邦,是在解释
“那个他”,还是在解释音乐家自己和音乐家的乡思之情如中国的诗词?而老贝
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也已经隔了几百年的历史了。他们又如何对待他们的乐圣?
一个如此古老人物的音乐,何以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气势汹汹地转辗世界各地
的舞台和录音间,持久不衰,愈演愈烈呢?这是一个简单的音乐魅力所能够解答
的了的吗?我们看到,贝多芬音乐的重复性,大大超过其同时代文学艺术的名著。
这些兄弟艺术之间的遭遇的确不同。他的音乐,确是难以以落伍为其衰败之理由
的;虽然,我们像对待一切古典人文作品一样,也会将我们当代人对他的解释,
硬性地加在他的头上,还美其名曰:文本解读……;可是,这样的文本解读,的
确表现在一代代伟大指挥家的身上;从托斯卡尼尼到西蒙·拉特;从福特文格勒
到阿巴多……无不通通在老贝的文本之中,加进了他们的理解和处理手法;同一
颗理性的种子,也会结出万般迥异的果实。理性和理性的不同,以使得贝多芬的
音乐产生了无数种不同的样式。在不同的风格和理性倾向上,贝多芬得以进入,
又离开了他特定的时空。在这个意义上说,贝多芬是无穷的。用只能确定一个前
提的逻辑语言加以分析,此一老贝不是彼一老贝;但是,同一性,在这里是无能
为力的;因为,无论如何解释他,更新他,他的原形还是老贝;反之亦然,保持
最为严谨的古典风格,老贝的异化,也是无可挽回的。如是一来,此一老贝,还
是彼一老贝;是,还是非,在这里,是一个无意义的陈述。而正是因为如此(或
者如彼!),老贝的魅力,才能无限地展现出来而达于超然。我们在无数这类的
演奏之中,看到了几乎所有现代哲学的陈述;对于逻辑的,反逻辑的,理性的和
非理性的陈述,以及神性的和世俗的陈述,一应俱全的,只不过是用音乐语言进
行的陈述。用形象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就是,每一个指挥和演奏家的处理,
都在演示一个伟大的贝多芬,又同时在演示他们自己,从而确定他们自己的不巧
的地位。 
  这样复杂的“对位”,使得进入这类音乐的人们,加深他们对于几乎所有时
代音乐文本的思索和体悟;他们在乐句的一开始,就在两个时间当中行进,他们
是那些可以一次踏进两条河的幸运儿;他们的古典的特征和现代的特征一分为二,
又二合为一。他们在老贝复杂的曲构中领略到完整的逻辑构思,同时体悟到一个
极为简单的乐句显示出来的神性;体悟那种类似中国的“禅”机。因为,极简的
艺术,是唯一可以和极端繁复的逻辑建构并行不悖的艺术。今天的人们也许正好
困惑于此,实际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我们在倾听托斯卡尼尼的指挥的时候,我们领略到的,是那种对于老贝绝对
忠诚的精神;在卡拉扬那里,我们在老贝的作品中,则呼吸到被夸大的浪漫主义
气息;而在克莱勃那里,数学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融合双盘托出。我们有时茫然于
所有的这类解释。几年前,我们期望萨瓦利什带来一个英雄的贝多芬,但是,我
们在北京看到的,(那是第四交响曲),却是一个非常学院派的老贝,人们用原
汁原味,对此加以调侃。那么,如果老贝今天亲临我们的音乐厅,来诠释他的音
乐,事情又会如何呢! 


  2 

  加狄纳在说明老贝的音乐时,用莫扎特的《哈佛纳》和《英雄》相比,以理
解他的作品风格。他还陈述了贝多芬音乐的革命性特征,认为她受到法国大革命
节日气息(革命是群众的狂欢节!)的影响。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加氏
认为,应该对以往的贝多芬“加速”,就是加快其演奏节奏,并且试图尝试老贝
在节拍器上加以注释的,那些几乎不可操作的要求。可是革命究为何物!革命的
贝多芬究为何物!我们只能从古乐队的演奏中略窥一、二。听听古乐队,我们似
乎还是无法领略到革命的气势磅礴,更多的接触,是领略到小乐队编制的古色古
香,以及贝多芬严谨的理性风格。革命的呐喊式的演奏,我们好象是在1989年由
伯恩斯坦指挥的,“结束革命”的贝九的演奏中,才真正听到。 
  革命,在我看来,是有真伪之分的。 
  我们这一代人,只是经历了一场假革命;文化革命是加引号的,自不待言。
简单来说,真正的革命,是在所谓的旧时代中就已经趋于成熟的一种,可谓瓜熟
蒂落。而假革命,则是:一,是一种硬性规定的革命,是在各类条件都还处在生
僻状态中,由所谓的革命者强加于人的革命;二,是一种和社会和时代背道而驰
的倒退行为,是类似恐怖主义的武装挑衅;三,这类革命不是必须流血的,所以
她更加难以确定,也许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取代之,等等。 
  老贝的革命当然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法国革命的意义,其正面的和负面的意
义,人们众说纷纭,但是,没有人说他是一个假革命。虽然。无论真革命,还是
假革命,断头台的故事,和音乐是互为伴音的。我们在龚古尔的文章中读到这样
的话。他说,“一本讽刺小说用滑稽的词句模仿写道‘……我和机械师合作,成
功地发明了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架可爱的机器……在它的平台下面装着一部八音琴,
能够奏出美妙的曲子,……犯人到达这儿后,就带到两个圆柱中间,然后要他把
耳朵贴在柱座上,借口他这样能很清楚听到八音琴动人的音乐。脑袋就这样巧妙
的给砍下来了。’” 
  革命,难道就是这样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吗!在真革命当中,和早在伪革命当
中,屠杀和音乐组成的游戏,我们记忆犹新!有趣的是,那时候,我们将老贝的
音乐,看成是地富反坏右的精神财富,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而在希特勒那里,在
恐怖主义的杀人游戏中,老贝和莫扎特的音乐,作为一种伴乐流入血的河流。在
所谓的后革命时期,一些作家还将人们将如此崇高的音乐,伴随一些小流氓的恶
作剧(见《发条橙》)。 
  于是,一,在确定那个时代伟大的革命热情的时候,人们的热情本身和老贝
一起,受到怀疑和颠覆。要确认革命和人类的一切狂欢活动之正常的和非正常的
关系,音乐精神马上陷入了模糊哲学。就像人们在文革中对待所谓的朦胧诗和无
标题音乐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说,瓦格纳的《女武神》,好像真的是为纳粹军队
鸣锣开道的。在我们几乎无力的分析当中,解析何为真的革命热情,何为被人利
用的伪感情,成为拷问音乐本身的刑讯室! 
  二是,在法国大革命中,断头台的故事,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陋行秘而不宣,
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酷刑和狂欢。于是,在老贝的同样是狂欢的节奏中,我们
为狂欢定位的能力被严重削弱了。一些人开始害怕贝多芬! 
  再有,就是三:即便我们现在忘却了革命和狂欢,我们是在正常的生活里聆
听贝多芬,我们的热情究竟去向何方?我们的本性中的狂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
的东西!人类之恶与人类之善,是在什么样的解析当中存活的?这些,都是问题。 
  当然,这样理解音乐,是一种音乐的泛政治化。可是很不幸,我们就是在这
样的泛政治化的气氛中间初遇贝多芬的。更为细致的情绪是,我们在初遇老贝的
时候,对待他的革命情绪,有着一种陌生感。这样的感觉,我们很是珍惜。我们
厌恶了文革时的假音乐,假革命,我们虽然饱尝革命之痛,却还是迷恋着革命之
谜,对待贝多芬和卡莱尔笔下的法国革命充满了好奇。因为,我们是要借助革命
的两种形态,来解密文革。于是,我们在贝多芬面前,敬畏之心有加。我们完全
不同于那些只是从技巧中,从形式上,聆听他的音乐的那些人。更不要说是听音
响了。 
  人类的文字,理论和体系,在没有真理可言的今天,和更加没有必要陈述音
乐之真理和道德的音乐语言来比较,还是比较有迹可循的;因为音乐的理解和他
的背景之间的关系,在音乐家和他的古往今来的,不同地域的受众之间的关系,
的的确确是一个无法理解的理解,只能误读的误读;于是,贝多芬被多义化了。
就像我们现在在符号学家那里看到的语言之境地一样。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很难分清什么是俄罗斯的伟大音乐,什么是苏联
音乐。我们也很难说,苏联音乐,完全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虽然,当有人将粉饰
太平的苏联歌曲《老莫郊外的晚上》,定义为五十年代苏联虚假社会生活赞歌的
时候,我们的直觉是不甚满意的;一如我们发现伟大的李赫特,也不得不将老贝
的《悲愴》,拉近了斯大林的葬礼!如何评定肖斯塔克维奇的音乐理念,也是一
件十分复杂的事情。服从和不服从之间,孕育出一个“同一性”判断。只有他本
人所说的“怪诞”,才能勉强概括他们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之特征,以及我们当
时的政治心态。积极崇高和消极崇高的特征,不由得令我们想起积极自由和消极
自由……! 
  现在,关于革命的说法不一,有人说革命死了,有人说,革命死了,革命万
岁!中国的国情和老贝的音乐,究竟如何对应?中国文化中对于革命的集体遗忘,
所谓的官方遗忘,表现在音乐中,表现在对待贝多芬音乐的态度中,恐怕也是遗
忘,遗忘也包括对待革命的遗忘。此类遗忘,正在将一大拨青少年排除出古典音
乐之局。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革命的任何可能性。而对革命精神的排除,是对
于另一种类似革命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崇高————这个概念的消解,
意味着社会鄙俗化潮流的泛滥。一个没有崇高理念的社会,也许只能到足球场和
摇滚乐音乐会场上,去体验革命了。 


  3 

  革命也好,崇高也好,热情也好,都和理想主义互为因果;而理想和理性,
又关系如何?理想,其实是理性之不可或缺的前提;试想没有理想的理性和没有
理性的理想又是何物?好像只能等量齐观了。 
  古往今来的哲人当中,分成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人们,又有多少是完
全的非理想主义者呢!是的,虽然艾科这样的哲学家,可以将流行和古典相提并
论,但是他对于格林。古尔德的了解和喜爱,说明了他的趣味和品位——-是一
种深层次理性和理想的聚合;而贝多芬音乐表现的理想,热情和理性之统一,刚
好证明了这一点。 
  在另一方面,用理性解释古典音乐,往往容易忽略其神性化色彩。人们过度
地将巴赫理解为数学游戏的看法,是对于后路德改革时代,文化复兴和宗教复兴
的忽略。 
  而马·韦伯的数学理性之音乐学说教,对于证实他自己的理论,虽为不可或
缺的条件,但却有所缺失,更不要说按照我们东方人对音乐的理解了。其实,二
者是合一的,离开了逻辑的曲式和离开文字之意义无法解释的音乐精神,我们的
音乐理解都是无法到位的。 
  实际上,西方人对于老贝的理解也是互不雷同的。请看:我们可以在肯普夫
十分理性的音乐处理上,看到理性演绎之力量;在霍洛维茨的演奏中,我们听到
了他所表现的清晰和活力,而那是俄罗斯人的清晰;而在李赫特弹奏的同一部作
品中(《热情奏鸣曲》),我们听到了祈望冲破理性桎梏的大起大落的触键,她
使得音乐地层的错动如此剧烈……我还想到,极端的德国理性主义和极端的德国
浪漫主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柄宝剑的两面(尼采和康德!),是无可分割
的。而在处理理性和非理性方面,这个逻辑的判断,是在意义之内,又在意义之
外,是一种结构的音乐游戏,是一种解构的音乐游戏。需要狂热的时候,有着最
为冷静的剪裁和克制;最为悲伤的时候,极端地注意形式的把握和分寸感;在
“月光”中注入人性和自然;在行进的节奏中,渗透人之命运的忧伤;……而所
有这一切,又皆为悲观中的乐观,反之亦然! 


  4 

  是的,我们也许说,贝多芬的音乐是人的神圣化!是的,他的“不要那种声
音”,曾几何时,就发展到瓦格纳和尼采的超人。人类超级崇高的幻想,产生了
对于贝多芬的又一个曲解。人类浪漫化的理想定位,被作为理解和欣赏老贝音乐
的一个通常的出发点。 
  而一个类似卡夫卡那样的,从人类的崇高地位后退的角色,离老贝是愈来愈
远而又远了。然而,我们作为现代人,却是愈来愈亲进卡夫卡,而宁愿离开贝多
芬。 
  于是,我们看到英雄主义的式微。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听不惯英雄性
赞歌,是因为她的虚妄。从上帝和超人的位置向后倒退,却是我们人类近,现代
智慧的产物,因为贝多芬的声音,只是那个金色年代的回声,而绝非我们今天听
到的声音。所以,我们重新制作我们的音乐。虽然,就我本人来说,我以为真正
的音乐已经中断了。我并不承认比如说麦克·杰可逊的音乐,是我所认可的一种
音乐。但是,我不能不认定,他的某种人性的期待之新的价值,固然,这是一种
新的超人乃至和非人的期待。 
  回到大地上,正视现实,是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忘记贝多芬,虽然这样的忘
却也许是必要的,无可奈何的,也是很悲惨的,很痛苦的。没有了上帝和超人的
社会当然是平庸的,但是她往往是安全的?!因为历史的崇高感,是要付出血的
代价的,往往带来对小民百姓的磨难。一个社会上的弱者会喜欢贝多芬吗?我们
无从考证之。 
  现在的人们,正在重新看待巴赫和莫扎特,并认为他们的音乐是最为纯粹和
最为平衡的音乐,是从老贝的空间向人类之现实下降的,可以完全接受的音乐。
而贝多芬,则为少数人,少数狂热病患者而隐秘地喜爱着,像是珍藏一种偷盗的
武器。 
  贝多芬的力,开始转变了,向着我们自身的一种现实。所谓追求纯音乐愿望
正在被广泛接纳,并且成为判断音乐趣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说,我
们也开始厌恶革命和革命之精神。纯音乐指向音乐本身;而音乐之魅力,刚好是
我们无法用文字解释的。我们现在对音乐的解释,是我们对待音乐和她的革命性
解释的一种反拨。我们用“力”这样的文字解释的贝多芬,好像的的确确是过时
了。音乐的理性(包括其形式的,数学的,音乐学本身的那些要素),回归到音
乐技巧的层面。所有向着标题内容转化的音乐,所有祈望最终用文字和人文的内
容加以寄托的音乐,都失去了她的魅力?!而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也许,一,
仅仅保留面对上帝的倾诉,一如再早的格利高利素歌,才可以让音乐的文本产生
更为准确的定位。巴赫音乐的数学建构,本身体现着上帝创造数字和音符的奥秘。
接近上帝,在我看来,是理解和欣赏音乐的最好的方式,哪怕她是一种精密的数
学方式。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人化于音乐,像贝多芬那样,来一个“不要那
种声音”!事情就怕要糟糕了! 
  在维也纳和萨尔茨堡,我没有看到什么近现代的偶像崇拜,人们酷爱莫扎特!
酷爱莫扎特的天籁之声,也许是超过老贝的。 
  二,将人从天上拉近到地面。而在另一种意义上说,——他的意志,是被后
来的马勒所提倡的——是对待上帝的反思,然而反思,不应该是一种反叛!因为
马勒的音乐,在体现人类无以复加的悲剧情素方面,他也有贝多芬反面的意义,
是和英雄主义互为反成相加的意义。但是马勒大声疾呼“要大地不要天堂”的时
候,他还是念念不忘“复活”! 
  三,“看啊,这人!”——这是尼采对于我们人类的蔑视!人类果真要像老
贝一样给人类一个超然的和理想的位置乎?这当然是一个问题。 
  当福特文格勒在所谓超人时代演奏老贝第九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他是在赞美
人,还是在赞美伪基督和超人,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看到“发条
橙”(那里的贝九是强奸的伴乐)后出现的那种无奈。 
  老贝的人性和巴赫的神圣性永远是一组矛盾。这里存在着人神的替代的可能
性问题。我们成为神的可能性,和我们取消神的可能性,是经过几千年的较逐,
也无法完成的一个问题。贝多芬的我们是人的企盼,在新时代也被偶像的崇拜所
代替;而这样的偶像和往日的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看转变是无意义的。 
  因为贝多芬的时代死了近一二百年了(我说的是时代!)以我个人来说,我
在老贝音乐中听到的那种力之赞美(是我在任何其他音乐大师那里无可重复的声
音。无论是勃拉姆斯的抑郁,他的对待抑郁本身的爆发,还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激
情,都无法和老贝的情结相提并论。斯特拉文斯基的激情已经演变到一种反崇高
的狂野,是对待人的尊严的大绝望,是一种绝望之力,而不同于贝多芬!),也
是一种神圣的过去了的音乐。因为人之存在,决定人将不人,和上帝决定人将不
人一样!而老贝的音乐说到底,是在证明,人的不死! 
  那么,人死了吗?(我们当然想到了里尔克的话!……) 
  我们还是在音乐的巨大幻觉中来体味这样的人性吧!她不同于我们今天的人
性。他的前面还是神迹,而我们前面是一无所有。 
  是的,我们和老贝的意志有着霄壤之别……我们以各种误解和浅见,一度和
我们自认为已经和我们契合了的老贝对话,我们一度没有什么怀疑,但是今天,
我们开始对此一理解重新加以审视。 
  贝多芬独特的音乐力度带给我们的,其实是一种被大大加以夸张了的音乐意
志,虽然他是如此的真挚和感人,让我们在今天也无法抗拒。那是一种多么巨大
的快感啊!这样的快感,其实是一种回响,是一种回忆,是一种痕迹!但是,我
还是愿意在记忆当中行走,而无论这样的行走是前进,或者后退。我进入了老贝
的音乐,说明,至少现在,我,还是一个人,哪怕我是一个过时的人,甚至是一
个未来的亡灵。因为,音乐是和类似亡灵的对话纠缠在一起的。 
  我们当然也可以用那个最为常用的关键词,那就是“乌托邦”在维系我们和
贝多芬的对话。

去音乐厅


  一个女孩子沿着古老的城墙在翻根头。她简直就是在舞蹈。和电影里那个哑
女的孩子在海滩上跳舞一样。只是我看见的这个孩子的舞蹈没有音乐的伴奏,更
不用说钢琴了。自立和我一样驻足观赏了片刻。
  我们继续向音乐厅走。沿途都是极为熟悉的街道。城市的街道和建筑,对于
喜欢听音乐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音乐里讲的对称,对比,装饰,转化,变
奏。。。。。。都和城市的布局有关系的。但是这个城市的布局已经散失掉了。
我常常为此心痛的。
  在这样一来的城市里还能听音乐吗?尤其是西方的古典音乐。因为她的延伸
就是城市;而城市在这个意义上已经正在消失。
  眼睛离开女孩子的舞蹈,我们的注意力似乎只好还是关注这个正在消失的城
市。这里的建筑毫无关系地堆积在一起。音乐厅周围低矮的平房和宽阔无比的大
道只有一巷之隔。那里的高层建筑不中不西像玩具一样排列着。整个城市的设计
和音乐的檗化绝对无关。人们用二胡拉巴赫,成为一种时髦。城市的规划和建筑
的设计也就“二化”了。
  “你说呢?”
  “嗯!”
  他给我这张音乐会的票的时候,我感到了他的兴奋。他满脸放出一种就像他
的阉声一样的笑声。这笑声一直持续到路边矮房子的破围墙下面,和那棵老槐树
肮脏的枝叶吻合。虽然我为阉声的演唱一度感动得流泪。记不清是哪部歌剧中谁
的演唱了。反正是一部叙述贝利尼和韩德尔之争的电影。。。。。。。男孩子为
了保留他的童声,坐进了一面浴盆。。。。。。浴盆流血了,献红色,不,腥红
色。
  我听过许多男子的女声,他们/她们的据说是热流滚滚的目光之吻————
这是我怯取当代一位作家的用语,对不住了————触及到我们。
  自立的脸在矮屋丛中尤其洁净而透明,就像是小提琴家里最小提琴的演奏,
哦,是谁的演奏呢?把女人的头发都演奏得飘飘然乌黑锃亮。我好像真的在听什
么。有乐声就在我们的身边响起。
  早上,我看了一部音乐家的传记片。那里面有一个小提琴手为年轻的卡拉扬
在雪山上演奏。。。。。。。
  自立说,“还有她!”
  我:“哦”了一声。我对于他说起她,就好奇。这样女风格的男人还会有她
吗?我不禁看他一眼。在黄昏的太阳里,秋天的她显得十分清秀而弱小。她行走
起来像我们所说的猫步,冉冉而飞,像蝴碟解构了她的色彩而融入云霞什么的。
我沉重的步伐跟在他的身边,就像我说的,在矮小的一大堆破旧的房屋边上陡立
几座毫无美感的大厦。我会压倒一切吗?
  “不!”她说,“你怎么会呢!”
  我不知何以他会悟觉我的思忖,着实有些吃惊。
  剧院的建筑同样极为平庸。但是门口还是熙熙攘攘的。像自立这类不伦不类
的人,男人和女人,到处都是。他们是在表演时装呢还是在显示人体。几个真女
人坦胸露肚的倒也和谐。自立挤进人群也显得楚楚得体。我甚至觉得她也会高兴
地在墙边来个女孩子般的倒立呢!
  我们在星月下谈到指挥的眼睛。像索尔蒂的眼睛和伯恩斯坦的。
  记得索尔蒂在演奏茶花女的序曲时,乐池里灯光暗淡,只有他的眼睛像蝴蝶
的彩翼划过所有乐手的眼睛,使他们兴奋和颤动起来。我们难以分辨那种眼神是
女人的精神还是男人的意志。但是今天的演出可能要远征到世界的无数音乐场地,
才能满足我们对于所有指挥,当代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急于所见的那些历史上
指挥:克伦贝勒那样的指挥的大期待。
  自立的眼睛和接票的女门卫的眼睛碰撞了一下,余波荡及于我身。哈哈!
  我暗自发笑。但是我为一个自立也许根本就没有发现的细节而惊扰。检票的
女孩子今天忽然转变成为我在电影或这梦想中看见的翻根斗的女孩。
  是的,她是和我后来见到的一个陌生的新近出世的男婴一起,布阵在这个千
里,万里之遥的世界上的。这个世界当然有山有海有城市,有我们景仰的那种就
像奏鸣曲式一样严格写成的城市图画。“一个混血!!!”我暗自念道,我把这
个仅仅是我的幻觉提携的女孩留在了心中。她和我以后所说的男孩,是我们这个
乐队的二重奏。
  多么好笑啊!
  我跟在他后面鱼贯而行。她的背影是他的,还是她的?
  他的妹妹的辫子?我想。
  还有,指挥的胳膊上延长无限的权杖。
  灯光在音乐厅的内外交织起来。这天空也无限阔大。我一度在天上的座位上
看海。那还用说,那海竟然就像是跳舞孩子的身体一样渺小透明洁净均衡,节奏
起伏。。。。。。
  我们并不确定我们在音乐厅里找到了位置。
  自立坐在我的身边。
  他在乐声隆隆中心不在焉地拿着那种新近发明的手动GOOGLE在寻找和查阅什
么。他在器乐的旋律和节奏的声响中,把他的那个新式的玩艺也搞出了一点声响。
  他在查地名还是人名呢?
  我看着他那张虚实交加的面孔,不禁暗嘀咕。
  现在,他小声地告诉我,“查到了。”
  “什么?”
  我颇为恼怒。但是抑制着。因为他把我听到的乐曲打断了。
  而他,好象察觉到我的恼怒,只是自作自受地将他那个和音乐毫无关系的得
意劲传达过来。
  连后座的观众也很烦他,眼神都跑到了我的面前,像在大厅里同样以其色彩
的交叠而得意地飞着的一只蝴蝶。蝴蝶的身上不时打上了音乐和暗色灯光的亮点。
  这只蝴蝶的出现让我想起邻居的一个丑陋的男婴。他每天早上准时哭叫,将
我吵醒。。。。。。。他们都流连于音乐的时间之外,并且不想让我避开现实的
时间。只要我在音响上播放贝多芬的乐曲,他就会出现在我的窗前。他的脑袋贴
在我的窗户玻璃上,像个巨大的污点。愈变愈大。一张猾爽的小脸瞬间就变做一
张青年人要长不长的未完成的脸。他发出一整套的哼哼声,比贝多芬的弦乐齐奏
还响。于是,我就照例关闭了音响。这样的音画已经出现很多很多年了。也许会
成长为我记忆中一件胆结石一样的宝贝。
  所有这些烦恼现在夹缝在音乐厅里,像一股浊气飘荡开来。
  乐手们在舞台上将我们的作为看得一清二楚。有些乐手也随即附和地把笑容
在黑暗中传达过来。于是他们的演奏就出现了错音。
  “这些个废物!”自立声如丝帛地骂了一句。说,“怎么还不开始?”
  我微微摆过头来看他。
  他在说些啥啊?“开始什么?”
  我思量着。在他的沉默和乐队的沉默中,只有我在细心地聆听着据说是马勒
的第N交响乐的演奏。我看见指挥很卖力气。他在舞台上活蹦乱跳,手舞足蹈,
额头放光。乐队追随着他的手势和眼神将大厅里搞得震天价响。可是他,却慢慢
地消沉起来,声音越大他越沉默,继而好像遁如梦乡。在他似乎要临界时,他对
我说,“GOOGLE上说,他的‘一副’乐曲就要开始了。可是,开始就是结
束。。。。。。”
  他又说,“也有从尾演到头的乐曲。如巴赫。”
  他说,“你听过他的对位之四吗?”
  “是的是的。。。。。。”我敷衍着。努力将乐曲演奏的连贯性加以保持。
  “怎么还不开始?”他确乎有些实在不耐烦了。
  他说,“一般而言,在指挥的身旁,总是有一个影子的。”
  他在自言自语。
  一个什么影子。
  是他要在GOOGLE上寻找的影子,电脑银屏上的影子,还是现实中的?何时,
在指挥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影子。影子和指挥有何关系!
  我透过灯光和乐手设法寻找他说的影子。如果我果然看见一个不大不小的影
子在伟大指挥的身边慢慢地生成,那将是一见怪事情。我想,他的身高长得很快,
到不了一个乐章的时间,就和实际指挥长得一般高下了。这会让我暗自窃喜。这
个老立真有两下。我的注意力完全倾注到那个影子的身上去了。
  是的,在节奏加快和突然转调的时候,他生长得最快。他的形象化身姿真好
像是上帝的擘划,兼俱东,西两色人等的特征。他的身上好像还长着一个隐形的
翅膀呢!这具翅膀和那只蝴蝶的翅膀有同有异。另外,他们都是由丑陋的婴儿长
成的。在他们领教伟大的音乐之前,都在我的住所的走廊上每日早晨起劲地哭叫
着,写着音乐史上另外的音乐。一旦他们的音乐结束,女孩子就开始沿墙跳舞,
翻身似水中的鱼。
  他的存在应该由一个或者两个细节加以证实。
  如果影子的实体和实体的影子真的存在,指挥本来肆无忌惮的手势在靠近他
的影子的时候会有所收敛。他向着他自己这边靠拢过来,给“他“腾出一个空间。
他们两个双双呈现为互补的斜影,像两个小斜塔呢!
  第二个证明,当然是由他的演奏员的演奏动作以见其证的。他们的乐曲演奏
得极为奇特。是因为他们要服从两个指挥的指挥。于是,在一个舞台上,在一首
乐曲中,贯穿了两个意志。在音乐的时间里,有了两种时间。在我看来,这场音
乐会简直就要产生奇迹了。
  但是更好玩的,是影子和影子自身的生长。一个影子加一个影子地在舞台上
排列开来。最终将舞台包围。并且,不但在指挥的身旁出现了影子,在第一小提
琴和许多的器乐手的身旁,也同样出现了影子和影子的影子。。。。。。这些影
子像移动的树林排列在舞台上了。
  人们无法穿越他们的森林,只有那只没有影子的蝴蝶和自立的精神翅膀在飞
翔。
  这时候,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是他在制造实体和影子。因为,只有在音乐里,
他才能将他喜欢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城市融化在一起;将我们看见的男孩和女孩一
怀以揽;最后,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他才可以悄悄地在性和性别中驰骋荡漾,来
去无忌,完成一个主题的男女变奏,等等。所以,他当然需要在实体的周围像派
生烟雾一样地挥发出些许不明不白的女人气息。
  我偷眼望她,他现在的确像个女人。以女人的坐姿塑造在椅子上了。我觉得
她的腹部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提琴的琴腔;而她的屁股被群裾翩然的低音协奏
提升得如同落日,凄恻绻缱,细如金线。她的一双眼睛和指挥精确得也像女人的
精确一样精确的眼睛波光旋动,在眼睛的眼睛后面还有一双眼睛在望着她自己和
我的对面的另外的无数个不言而喻的女人和她们的化身,化身在剧场的角落里以
其漫游的精神生长出一只只只只只只。。。。。。。蝴蝴蝴蝴蝴蝴。。。。。。。
蝶蝶蝶蝶蝶一样地在人蝶之间编织成一个并不存在的或者已经破旧不堪的古典音
乐的网络。
  像像像女人一样笑的小克莱伯啊!
  我在颇为抑制和颇为震动中斗了一个冷战。
  “那些个影子做好准备了吗?自立恢复了他的本来的男声问道。、
  这时候,慢版转变成为谐謔曲。女人的世界塌陷
了??????????????
  “嗯!”
  我敷衍他。然后再盯她一眼。
  她的肖相现在如何融入意识?
  我知道,不少指挥在演奏之前都有去博物馆的习惯。他们在那里看画。他们
从画面上听音乐。还包括直接把画面搬上舞台做背景。男婴长大了,就可以在舞
台上跑上跑下,像卡拉扬的童年,在他家乡萨尔茨堡故居大楼的楼梯上跑上跑下。
是的,虽然,他后来当然在乡间买了别墅;立了墓碑;自己平躺下来。
  自立问我“应该不应该开始”,这个陈述句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应该去问
卡拉扬的。
  在我和他之间,唯一的认同感不是建立在音乐时间上;也不取决于任何演出
场所,更不用说共同出场了。
  在我和他之间,应该可能发生的一致,是我们都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演奏的
开始;像他现在一样,即便开是了也全然无知。
  而且,我常用咏叹和哼哼来满足我的不在场。他模拟现场,在电脑上。等等。
  我们的认同感是:我觉得他就是我的影子,抑或相反。这一点是似是而非。
  我何以说,自立是我的影子,或者说,我是他/她的呢?
  问题一秒钟后就镌刻在发声的总谱上了。
  “你看,影子是要和他争夺指挥权呢!”
  “什么时候?”我问。
  “今天。魔鬼和人一场演出。。。。。。。那时候,我还年轻。。。。。今
天。”
  ————一个巴赫和艾舍尔的怪圈!!!
  我不懂哥德尔。自立更不懂。不然,也要加上他的伟大的怪数,格式和逻辑
什么的。。。。。。
  他得意洋洋地絮叨着。继续在玩他的GOOGLE搜索器,并且继续搞出一些碎裂
有致的声响和声响。
  在他的手上,指挥/影子/你我他,几乎三位一体,在舞台上旋转;不是旋转
是轮回。
  乐曲并不完全是轮回的。乐曲的主题接二连三地变调,走音,恢复到原有的
什么主调里面。我不明白,马勒的唯一是不是唯一。他何以要写这许多交响乐呢?
N个。他和他的影子又是如何相处的呢?N次吗?我们要多少遍演奏他呢?N次。
我想到所有这些伟大的指挥,和马勒有关系的指挥,从萨巴塔,瓦尔特,克路依
坦到巴比罗利。。。。。。我忽然觉得N次演奏是必要的;蝴蝶有多少种呢?男
婴是一个单数词,还是复数?
  他,或者说我,看了看周围的观众。他们一如既往恭恭敬敬继续他们的音乐
欣赏;就像五百年的音乐会在一个单位时间中演奏,那里坐着男女老少亙古不朽
的观众。我和自立却是局外人。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他们和我不一样也和他不一样。是的,和他更加不一样。
  他们是单数的吗?
  他们怎样对待一件乐曲中的无数主题呢?
  自立现在居然站了起来。他旁若无人地挤过观众,向舞台的方向走去。但是
这个时间极长。是的,他是无数次从我的身边站起来走向舞台。但是他接近舞台
的时间和所有的时间,和他玩弄GOOGLE的时间,和马勒的乐章演奏的时间都不同。
他有他的时间。所以,我等待他接近舞台的时候。
  也许此举会成一件行为艺术品。这件艺术品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价值可观。
他的走动,他的重复了几百遍的走动,是在剧院座位之间进行的,就是说在剧院
的通道上进行的。这就给了人们一个演奏间奏曲的可能性。虽然我知道我对许多
间奏曲并不感冒。(实际上,自立的行为是在无数次的主题重复中完成的。要说
有什么间奏曲的存在,就是他的砸锅。)
  他在暗自走向舞台。
  在暗中,他走近舞台。
  他暗暗避开所有观众的注意甚至恼怒,走上舞台。
  这是一个绝对明暗对照的主题对比;第一和第二的对比。
  这件事很好笑!我期待着发生什么。会发生吗?我和他不知道。据说,维也
纳已经多少年来平静得什么也不会发生了;和北京和上海不一样的。
  他此行有何贵干呢?无人知晓。我,当然无法阻拦他的行动。因为他早就说
过,他,是我的影子。是我的年长和年轻时的影子。他的“乐”力————音乐
欣赏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是我的十倍。所以,我,当然无法知晓他的意志也无法
预料他的作为。虽然我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互相影响的所谓的场。就像马勒现在的
音乐声响营造的场在我们的身上出来进去。我们影响和决定了我们自身以外的东
西。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不然的话,我们就会把他的音乐看成是一堆噪音了。
(若音乐场有时从我们身上完全消失,马勒和别的音乐家的音乐,音乐精神和音
乐物质,当然也就这样消失掉了。现在,我们似乎还保留着这样的场,在我和他
的身上保留着,起码会保留的。)
  他走了。我甚至不记得他走的时间。他走了多久。他还会不会回来。
  他走到舞台上,同样像个影子,在第一小提琴手的位置边上停了下来。
  哈哈,他居然就像燃在第一和第二小体琴手身边的一团光。边缘之光。这类
光在傍晚的时候也为萨尔茨堡的城市边缘装饰一新。我看见过这样的光。
  他和小提琴手说,“你们为什么还不开始呢?”
  小提琴手温和地回答他说,“。。。。。。”
  他说,“也好。如果你们要录音留影,我帮你们变。”
  于是,两个场面在舞台上同时出现了:一个场面是音乐会的声响,另一个是
画面,历史的画面;一个场面是正在进行时,另一个是未来时或者过去未完成时;
一个虚无的场地和另一个现实的场地,两两俱全,穿叉存在。也就是说,“这一
个”乐队和那一个,同时存在。演奏的时间和未演奏的时间,同时存在————
为演奏的时间在想象中存在,更加真实。甚至可以说,活的和死的,同时存在。
  这组排比句很像是一组快节奏鼓点。
  交响乐不是都要比较两个基本主题吗?还有比较三个,四个,N个吗!还有
许多副部主题还有副部的副部的副部的副部,有N个。等等。
  面对如此众多的主题和主题中的主体,他,将如何应对呢?
  看吧!他现在走上舞台了。他是否可以,是否可能走上舞台,成为一挡历史
的悬案。
  他和影子们打了招呼。其实,只是和他自己打招呼。人们和他打招呼吗?这
类招呼是一种语言还是一种咒语,真不好说。抑或,只有沉默了事。是大沉默和
小沉默打招呼吗?
  打完招呼,他从身上取出一副巨大的画卷,居然在舞台上伸展开来。伸展得
极长,极大,极宽,而且色彩斑斓的,还发出声响。值得一提的是,只有我才看
见他的一举一动。奇迹之所在是,他将指挥和演奏员都在图画中对号入座了并且
没有干扰演奏。
  这就和我在早上等男婴的哭声停顿后为他取出的那副交响乐演奏图无异。我
们是在我的客厅里打开这副图画的。我还让抱着男婴的小媬母也开开眼。那天太
阳很好。我印象最深的是,男婴一看到图画就不哭了。
  整个公寓很安静。于是,安静的公寓上阳光更明亮。我甚至注意到飘在窗户
外面的枝椏树叶。我很少看见自立的身影掩映在昼夜摇弋的绿树丛中,灰暗又光
彩。
  在音乐的意义上判断:是音乐取代了画面,还是画面取代了音乐,都不好说
的。
  是的,就像我看到窗户外面的风景是风景的图画还是图画的风景一样,是混
淆不清,配器复杂化的。搞不懂,我想。
  在媬母把男婴抱走后,我看见墙下画架的两只脚镶嵌在女儿墙上。画架上的
图画和户外的景致雷同无二————这是一个老哲学问题了。
  “你在搞什么?”我问。他完成他的行动是日久天长的;就像人们不断地演
奏马勒,使马氏也日久天长。
  “我让开始进入。。。。。。”他又回到了他的主题。
  (我忽然想起:“完结也是开始”这类废话。)
  “哪儿?”
  “。。。。。。“
  “你的开始和我的开始岂能同一而论!”
  他说,“你,太年轻了!。。。。。。”
  我懵懵无解,任他戏做。
  于是,再于是,在他提供的画面上,乐队真的开始了他们气势磅礴的演奏,
一如我们看见的古典主义的绘画,梵高对面的阿姆斯特丹的伦勃朗画馆。
  那个躲在亮点上的人是谁?第一小提琴,还是自立?
  自立完成了他的任务。回归座位。敲定了一个我们共同享用的日期,月份,
年代。
  他对我说,艺术的极至是这样的。他预言着什么。
  是哪样的?我想,鬼知道!
  自立关闭了GOOGLE搜索器。他仰望星空。就如同卡拉扬将莫扎特的歌剧安排
在太空之下演奏。
  “中场。”他放松了。他抽烟,吸烟斗。烟斗是个古董。
  “吸‘烟斗’!”他卖弄学问地说着。我当然知道他的烟斗究为何物了。
  他的图画终于在眼前沿展开来。所有的色彩都在做响。配色和配器恰到好处,
过门也精彩,宛如日月同辉,天朗地阔,还给指挥留下了相对自由发挥的地方—
———那就是他抽烟斗和休息的空间和时间。
  中场时,我们期待走进一间装潢别致的休息厅。这里富丽堂皇,金壁四顾。
这间休息厅墙壁上的图画,都在被置换过的金色指环连环中喁喁而谈,显示出音
乐的至高无上。墙上还悬挂着各类其他画作。昂贵的框架和图画中的细节和细节
中的图画和图画的图画。。。。。那个女孩子跳舞的图画也挂在墙上。。。。。。
一直通向马勒音乐的心� 地带。而马勒的雕像在黑色中发光,像他的柔情的慢版。
然后,从他的心� 里延伸出一条小路。这小路鹅卵石的路面闪着光。这条小路本
身就已经让他百感交集了。
  其实这不是我们走过的路。我们栖息的小屋远在天边,还有那些指环和画。
  音乐做成的墙壁倒塌和建树都顺从音乐的意志。在这样的小屋里,我们见过
许多好像是今天才被提及的幻声幻影。借助他们,我们接触真实,接触虚妄。改
变这种虚望的办法是聆听孩子的哭声。这哭声惊醒我们,让我们回到现实。马勒
不是也这样偷换时空吗?他说的。。。。。。“大地,天空”。。。。。。的话,
昨天的昨天,好像真的扎根在音乐厅东方老槐树的身上并且开始生长和蔓延。
  我回忆那次音乐会的今天的今天。
  指环上连缀的昨天和今天,今天和昨天;这里和那里,那里和这里,都像假
像一样闪着光;光也是幻觉。
  此刻,自立说我们应该回到现场。
  我们似乎把酒杯放在巨长的金色条案上,尾随着衣冠楚楚的人群走进演出大
厅。那些人群彳亍而行,没有重量,只是拖带着他们的未来。
  以后,那副由自立炮制和保存的巨制,沿着天鹅绒的幕布展开,坐落在东西
南北。和乐队的编制一样,他的左面是弦乐,右面是贝斯。
  他说,“画好了就不朽!”
  “为何只有画做才不巧呢?”我问。
  “音乐不朽!”他说。
  。。。。。。。。。。
  画布上的色彩一旦演奏起来就亮丽如法国号的音调。这音调在时间的碎石路
面上接连不断而又时断时续。结束和无法结束的声响变做结束和结束以外的太空
和光。亙古延续的古典音乐和阳光齐头并进,他们将我们推到极至,让我们疲惫
不堪。我们精神上的拜罗依特剧场的演奏漫长得像岁月的四季。于是,欣赏的时
间也相应遥遥无期。自立的音乐欣赏已经有N个四季,他的确累了。
  在明亮和灰暗的疲倦一起到来的一天,无知无觉中,那个神秘的男婴已经长
高,再长高,一直到他可以垂视于这个老者了————那是很可惜的事情。男婴
现在在学圆号。银色的号身把老者的须眉照亮。“吹得好!吹得好!”自立对孩
子说,像个絮烦的老太太。说完,这个孩子就成长为一个翩翩男子汉了。
  我们两人在四季的乐曲声中双双躲进画布,像大画家把坏人和自己编制在画
面的落隅。因为,所以,。。。。。。这场音乐会的观众也被收入其中了。
  我们不知道何时离开这家辉煌无比的大剧院,走上这条古老的玄学之路。
  这时候自立居然说,“我们还是沿着来路回去吧!”
  沿着原路回去吗?
  荒唐!
  音乐可以像巴赫那样倒奏,但是人生不能。伟大音乐之乡天上一片星月,地
下一片灯光。你可以把画面挥洒得无与伦比,但是,要在一场音乐会上展示一副
画卷的有限美意,毕竟徒然。
  我们触摸画面上路的痕迹。但是,这些路没有方向。是世界上没有方向的路。
即便在东方,我们仍无路寻迹。这些路在我们的手上绕了几绕,就戛然中止了。
延续下来的,是我们的血脉,筋骨和毛发。
  自立的手上青筋暴跳,像是被定音鼓给敲的?
  虽然自立说,他在国家歌剧院和斯蒂芬教堂之间的一家小旅馆住过。他还和
我在佐近的小饭馆吃过生鱼。但是我,已经无法理解他的语言,他的白日梦。
  现在,我是否走过英雄广场?
  那座王子骑马的塑像举手指月,像世间最伟大而古老的指挥家。

地铁

 

  只有在手拿兰波的诗歌集的时候,我的感觉才会游离出地铁的人群。我何以
如此急切地要脱离那里的人群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站在车站的一个角落里。
心里,却早已慢慢忘却手里的诗集和心中的诗歌。但是,诗歌带来的一种意境,
却像花朵,一朵朵展现出来,又慢慢的,在北京的地铁里逐渐消散。我自己融入
人群,是一个毫无疑问的现实。但是,我自己偏偏要把自己,从我的熟悉的北京
人的人群里,分离出来。我的确有这样的幻觉出现。这个过程是这样逐渐展开的。
我依靠在向东的地铁线的停靠站旁的一棵大圆柱旁。这些圆柱彼此相象,是无须
多说的。然后,我把手里的诗集打开,看了几行中文的译文,然后,就把书关闭
掉。诗歌的力量又大,又小,在我的周围,把我封闭起来。于是,我的存在开始
起变化。我自己的感觉首开一个纪录。这个记录就是,我,对我自己的感觉,开
始从刚才那个没有看书的人的身上游离出来。我的一部分异化于我自己;我的一
部分,开始反对我自己;反对刚才那个我。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变化。这时候,
我的自我的丰富,因为他的分裂而获得了一种满足。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每隔几
分钟,就有一辆车子,从我的身边隆隆驶过。那样一种从她的黑洞里,微笑地向
我撞来的光亮,着实教人兴奋。我对那样的一种从快到慢的过程,熟视无睹。但
是又好像于往日不同。我站在那里没动。我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地;忘记自己在等
谁。一辆车开过去了。又一辆车开过去了。几辆车开过去后,我自觉得还要站在
那里。当然,这就有些唐突了。然而,正是因为我自己的自己,已有相当的一部
分开始不属于我,所以,我还是可以站在那里的。还有一个感觉是,刚刚从诗歌
里渗透出来的诗歌的氛围,在分离我的人的构成,或者说,是一种他们说的存在。
在我的周围,乘客像另一个世界里的人物。她们奔我而来,也离我而去。我是他
们中的一部分,是他们;更加准确的说,我,不是他们。正是这样的是,与不是,
使得我,又兴奋,又沮丧。他们的脚步是轻盈的,沉重的,炫耀的和封闭的。她
们是我的这个城市的朋友,也许是敌人。我在那个年月里,是不是树立和被别人
当做了敌人,还不好说。虽然,年月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庞德说,地铁里的人是
一些花朵。我觉得,那是在巴黎的地铁。我们这里的人们,就是人,是男人或者
女人,是很当代的人。大部分,是衣着得体的城里人,虽然也有一个老妇女,衣
衫褴褛地叫卖晚报。她凑上前来,对我说,你买晚报!你买晚报!于是我就买了
晚报。她把我从梦境里摆脱了出来吗?还是把我带进了梦境?我好像知道,又不
知道。她的脸面像谁,我的家里的人吗?北京人吗?车来了,一辆,又一辆。我
还是没有上车。我还是站在那里无缘无故的等待着。我比较北京的地铁和巴黎的。
我还想起我的一个朋友的一首写地铁的诗歌。他的诗歌里说,从这里到那里,又
从那里到那那里,等等。诗歌,是在一个大学的阶梯教室里朗读的。他的诗比我
的诗更能触动大学生们。我们有几十人,轮流走上台去念诗;我们从台上下来,
于是,有些人就没有机会再走到台上去,可能是一辈子没有机会了。我回想起阿
五的诗。他用了一种类似罗伯。格里耶的客观主义的手法;而这个手法,是有一
定的朗读效果的。但是他的诗没有对我的存在产生分裂。分裂我的,还是兰波。
兰波的影子和魏尔伦的影子。蹦蹦跳跳地从我的眼前晃过。我看到他们。在离我
很远也很近的地方。老魏或者小兰,倒下,又站起来。他们的时间离我同样既近,
又远。我没有察觉,在晚风中,类似艾略特说的,那种叫卖晚报的声响。我觉得,
是那个老妇女没有力量叫喊。她曾经用过的语言,是几近沉默的。是有一点悲哀
的,那种发出不大的声音的沉默;就像交响乐团的极度的慢版,轻奏,是老柴似
的那种哀叹,哀叹,到今天,我也不能说穿那种感觉。我还是站在那里,默默无
闻地站在那里。等待。有一个场面对我有一个启发。这个场面是,人群,像行走
的,据说是麦穗,行走的麦穗,几经反复,生长,倒伏,倒伏,生长,现在,开
始被收割,收获,变得稀少,变得冷落,变得像头发茬子。这时候,一个和那个
老妇女装束差不多的老头,出现在灯光明亮的地铁大厅里。他步履跌撞地,在地
铁的垃圾箱里刨捣弃物。 
  他的形象,是罗丹关注的那一种,憔瘁,皱纹,肮脏。乞丐们的出现,是没
有时间地域的的区别的;以及那些卖唱的。我记忆里的卖唱的,和我刚才听到的
卖唱的唱出的苏联歌曲,让我着实感动了一阵。我不知道,从歌曲里听出了什么。
是听到了我的童年,还是苏联的童年。我不知道。然而,我在那些歌曲里,分明
听到了,有一种时间行进的脚步声,时间行进的脚步声,在另一个地方等着我。
等我前去和我也无知的时空接触。当然,我想到那里的地铁。那是我纯粹想象中
的地铁。高大,宽敞,辉煌而且专制,威严,呆板。时间,在眼下,走进地铁车
站的人群渐渐稀少。我看到少数金色的麦穗。在无意中,我发现有人在监视我。
是的,我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太长了。我从一个等待的处境,转变为一个非等待的
处境。我的自我,在极为可悲地堕落,蜕变。我知道什么也不会发生了。于是,
我把我的头脑中还可以记忆的异性回想。那些很时髦的,短发的,趾高气扬的;
那些低头不语的,像要绝对躲避什么的,那些留着披肩发的,据说,是极为职业
化的女人,等等。她们像花朵吗?我没有这个感觉。她们肯定不会看到我;而我,
在不断地看到她们。我在不断地转化为她们的影子。我是男人吗?我是女人吗?
那些穿着时髦的男人,那些向我瞥来敌意和善意眼光的老人和青年,从我的身上
发型上看到什么!把自己在性别上加以转变,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我有充分
的准备。我知道,我在这里,是处境尴尬的;而我,为了这一尴尬,付出得多,
得到的少。唯一得到的是,我,一个站在地铁里的人,是可以将人的存在,稍稍
加以改变的。而这一改变,又是和对于诗歌中,不分男女的情调的尴尬联系在一
块的。从这样一个逻辑出发,我的不男不女的性征,是这个地铁大厅里,所有的
乘客无法加以了解的。因此,我在百无聊赖之中,有了最初的一点乐趣。这个乐
趣就是,我,不是我。在这一点上,我,复合诗人的说法;他说,我是谁!?诗
歌从我的非我,向我的另一个,转变了。这时,在空荡荡的地铁车站上,我萌发
了简直就像小草长出铁轨般的窃喜。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我发现地铁大厅里一
下子缈无一人。一辆根本就不停站的火车隆隆驶过。那车窗灯光鬼火,几通神灵。
而在神灵的呼唤和触及下,我的诗意大发。我忽然投身到与神媾合的状态当中。
所以,我的存在就变得无足轻重了。我下意识地全身抖动了一下。我的眼睛一时
间昏黑一片。我看不到我自己了。我感觉到,我,就要栽倒了。但是,我的自我
还是极为坚强的。我坚持屹立不倒。我,是在和我的朋友也好,敌人也好,在对
持,在抗拒,在开玩笑。我挣扎地从那棵圆柱旁走了出来。我一步一个脚印地,
向着接近轨道的地方走,越走越近。在我看到她,明明确确是坐在末班车里的时
候,我的最后一点顽抗到底的决心崩溃了。惯性在推动我。我还是我。我在极度
的自我中心的。异样的心里,最后一次和他加以识别。他,明明白白,是坐在末
班车里的。他,明明白白是看见了我的。但是他,已乘风而去,一去不回了。哈
哈!我的我,还有必要存在吗?这时,我的具体的灾难,开始对我袭击。我发现
我,已栽倒在地。奇怪的是,我的完蛋,竟无人发现和过问。只有我自己,在我
的对面,向我走来!我搀扶起我自己。然后,我们活像两个人鬼结合的怪异共同
体,向着根本没有方向的去处,走去。而在这时候,我自己的存在,无论是变成
感觉也好,是变成灵感也好,总之,就像一首一闪即逝的诗歌般的云,在地铁大
厅的上空飘浮。这时的我,我的实体,早已在不复存在。我们高兴地跳下轨道或
鬼道。我们像电影中的强盗和好汉,和鬼道/轨道结合,结合,结合。一辆大地
铁隆隆驶来。她/他愉快地,就像我们一样愉快地,从我们的,早已不复存在的
肉体上辇压过去。我们在这奇特的重压下星火四溅。星星在地铁的天花板上消失
了。天,就像地!人居其间。人是谁?一片云一首歌一棵麦穗……影子里,什么
也没有。镜子又映照一切。此刻,地铁大厅变得明亮无比。我的这个我,和每每
当我的另一个我,或者他,或者你,像鬼魂一样,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地
铁站台上飘荡的时候,我们倒底是谁!?无论是在巴黎的地铁,莫斯科的地铁,
还是维也纳的地铁。我在巴黎的地铁里迷路了。我用英语问一对年轻情侣,怎样
才能到达对面的站台,坐一下回头车。从巴黎的北兵马寺下车,我从另一个方向
的出口上来。我越走越远。只见艾菲尔铁塔的黄色的灯光,从夜空上散射下播。
我开始向着她的方向走。然而,我还是不能接近她。是她的黄色的长发令我迷顿;
还是他的男人的,几乎是神祗般的威严,领我目盲,我已搞不清楚。我在这个城
市的弯弯曲曲的小径里梦游。我的全部感觉是,我不可能离开地铁。我实际上既
没有上来,也没有下去。破坏了天地之间的位置,我们何以选择。地铁处在不上
不下的,违犯天人共处的位置上。然而,那是我们这些同样不上不下的小人物的
最为准确的位置。那是一种不伦不类的位置。那是是我们的来源和,……也许也
是归宿。我还想到,我在这个城市里没有实行的实验,就是深入到巴黎地铁的内
部。那个内部,像那个电影所描写的那样阔大无际,人鬼共处。此仙境我不能深
入。就像我根本就不是法兰西的子民,现在,巴黎梦,在我的中国人的身体消失,
或者正在消失的时候,突然冒了出来;一个瞬间,又沉了下去。我和另一个我,
手携手,走进北京地铁的墙壁。在那些拙劣的大幅的壁画后面,我们艰难的行进
着。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慢慢地,被大墙壁所消化,所吸收。那是我和她最为痛
苦的时候。我们,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无聊象征,被无聊的画师,钉死在这地下
的,长长的洞穴里。道连格雷的画像,好像在我的心里复活。唯美的和唯丑的日
子,纠缠,挣脱,碎裂,就这样来去,去来。于是,我们的形象,在无数的乘客
的眼里,被无意识地天天扫描。我们和这些壁画一样,在疾驶的火车冲向她的无
目的地的目的时,产生相对运动。我们从窗口上,被一双无形的手,固定或流动。
流动和固定的图像,一样挂出窗外。就像耶稣显现和不显现,完全一样。我们在
地铁的灯光和他特有的地铁的星光下,闪闪发光。这样一来,我知道她,或者他,
就会天天看到我,看到她/他不愿意看到,但是又没有办法不看到的人。我,成
为一幅无足轻重的图画,这一点有点可笑。从那样一天开始,我的存在,真的变
做了一件艺术品。虽然,我没有变成我一向喜欢的诗歌或者文字。我也没有变化
成为挂在北京和巴黎地铁的无数无聊的和有聊的广告。我记得,巴黎的地铁,九
十年代中期,歌剧院和香舍利谢站的广告,把斯大林和列宁,用推土机产除在招
贴画上。而我,在我的诗歌里,写过这样的句子——


  我藏好他的影子钻进地铁
  巴黎和北京的日子
  涂抹成一副招贴画
  老叼衔着一颗列宁的人头像
  一把劈砍托落茨基的利斧
  一跳一跳地径自打开地铁车厢
  
   政治上的存在,让我从情爱的旋涡里挣扎出来,又堕落下去。她/他看到我
对于世界的关注正在溟灭。因为我的生和我的死,同样成为问题。对于他的或者
她的关注,却在生前死后无所区别。这样的关注是短暂的,是具有广告效应的,
是具有广告效应的无效应性的。我,更加关注的是,他们,像我一样,悬挂在地
铁窗口。我们互相等待!这样的热情,是一种真正的,人的热情。而现在,这样
的热情已经死生不明。我相信,我们的过去的形象,和他们现在的形象,正在地
铁列车的疾驶中,站站停留,而且站站映现在乘客的面前。等待,在互换位置!
是我在等待他们;还是他们在等待我,早已变换变得不那末重要了。所以,我的
被情爱压得死去活来的情结,在这一等待中,释然,复苏。我看见像我一样的情
人,呆头呆脑地伫立在车站上。是的,她们在等我。在年长日久地等待着我。等
待着不是我的他,或者她。这一点,已经无关紧要。只要等待还继续存在,我的
过去了的所有的期待,就有权利存在,并且真实地存在。我,被挂在车窗上;还
是她/他,被挂在车窗上,完全没有区别。那些美丽和并不美丽的人们,年轻和
并不年轻的人们,无一例外地,被挂起来了。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和面庞。她们
现在有一点像庞德所说的,湿露露的花朵了。

2022年4月1日星期五

图鲁兹之夜

 

    “五号!”
    楼上的一个服务员样子的男人对我说。
    我于是去了五号。
    面对的是一扇顶天立地的玻璃。玻璃上挂着一面大幕。灯光灰暗。我坐在这张沙发上。周围是空空如也的墙壁。墙壁发黄。很脏,很旧。
    等待的时间不长。幕布慢慢拉开来。里面透露出白色的灯光。像是在一个大箱子里安装了照明的设备。
    我并没有什么兴奋。刚才的事情宛如还在眼前打晃。那些从黑色街道的四周忽然冒出来的人群很年轻,大多是一些学生和他们年轻的老师。玻璃里的那个女人也这样告诉我。她说,你要选择舞蹈还是选择对话,或者说是采访也可以。
    在涵喧了一通我如何是中国人以后,她单刀直入地说,“是我采访你?还是你采访我?”我问。
    我只好说,“轮流来?”
    于是她准备好了两个根柱子。一根是跳舞用的钢管。一根是立着一朵花苞似的麦克风。
    她弯曲的身体在拉扯电线。然后,她看看我。好像要确定什么。又不确定之。
    我在她做准备的时候思想溜号。
    她是一个学生呢,还是一个专职干部?
    既然说到学生,我不能不想到昨天晚上的大游行。那是我来图鲁兹以后看到的盛况。这个盛况盖过巴黎的协和广场和广场上方尖碑上我一再研讨的埃及象形文字;由象形文字我又想到克里奥佩特拉;由克里又想到我们中国人学习庞德的意象诗;。。。。。。。。。。。。
    我一直是个老学生呢!
    我想。
    是的,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国家和报纸授权的记者,我是轮流地接近那些学生然后问话的。他们很愿意接受这样的一种所谓的采访。因为他们认为,我,很像是一个讨厌而浅薄的记者。
    他们说了一些语焉不详的话。还是用蹩脚的英语说的。这些法国人!
    我一直企图发现人群的“出现史”。在北京的时候,我就企图找到他们是如何从西单奔赴天安门广场的。
    我记得有几个头裹白布的学生在西单原来的民主墙所在地向市民大声疾呼,说着什么,似乎要绝食!!!
    然后,他们的周围就云集了越来越多的人,男女老少,各色人等。
    我注意到所有人的眼神在调整焦距。他们的眼神和眼神和眼神的眼神,从一而多,从多而一,循环往复,已成大局。
    那时候,我觉得人民的神奇在于他们忽然长了一个统一的大眼睛。
    天啊!天啊!
    又然后,人群就像被变魔术一样地生长在广场上。一群人逐渐占领了整个广场。他们的出现史是耐人寻味的,不可捉摸的。就如同我关心过埃及和拿破伦而不解。
    而且,我最关心的是从图鲁兹那些老街上冒出来的人。早上我经过那里,当然是第一次经过。我为那些保留得十分完美的小街而悄悄地兴奋起来。从街口打了铁桩的车行障碍旁饶进去,就可以进入那些日照并不强烈的老街。其实,阳光是在楼缝中被捅进来的,而且好像带着异样的灰尘。灰尘中有不再沸腾的颗粒和纤维。另一方面,这些灰尘形成的光柱在矮小的楼房前面互相交叉起来,像投放在老街老地上面的硬币,只是比硬币要大几圈。
    那些和我面前的女郎差不多长象的女人的脸映在老楼房高大的窗户上。这些个用铁框镶嵌的玻璃和我面前的这张大玻璃几无二致。
    那么,是不是那个女人是从这里伴着夜色去上班的呢?
    我不得而知。亚洲人看欧洲人,和他们看我们一样,都差不多的。
    深入到街到中去,楼房和楼房挨得很近,几乎一臂相连。也就是说,穿过这条小街的时候,你的后面是一扇扇背你而去,几乎要互相靠拢在一起的窗户。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如果互相在窗中向往和相望的话,他们是不用抒怀以言的,只是用她们的表情就可以互相传情。
    那么,她们是这样互相传情了吗?
    她们是几个世代几个世代这样来传情的吗?
    她们的情和我现在面对的女人的情好像不是一回事。这是显然易见的。因为,她要面对的是所有的男人。他们和她之间也无所谓什么情不情的。
    就像我观察到的游行的人群中,人们的眼睛是在传感他们的意志和想法,但是他们关注的是一个观念,是一个主张甚至是一种主义,也说不好。男人可以在他们这个城市的中心像雄劲的风吹开去。吹到女人的身上,再婉转地折回来。而女人,也将她们的气息如此传开。你可以从眼神里看到一些消息。眼睛是打开的,是穿过玻璃和空气可以完全打开的一种器件,也可以擦拭。
    ,眼神在眼神的关照下穿过一个眼神和另一个眼神,和眼神的眼神和眼神和眼神。。。。。。。。。。。。
    这样一来,眼神首先连接起来。他们是游戏结构的链条。这些链条起到将人们的肉体和精神栓牢在一个整体上的作用。
    不像现在,只是几块钱,就将我和表演者联系起来。
    虽然,游行也是一种表演。是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大型的表演。
    他看到你的眼神,就像看到所有人的眼神一样。是一个无言的信号。这个信号把他们组成了一个正方形的队伍。这个队伍是从学校那边云集过来的。
    穿过了老城的那些老街。
    而老街左近的那座老教堂是唯一可以考证人们心神迷态的一个象征性的建筑物。记得我们问过街旁的行人它的建筑年代。那个热心的法国女人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
    她的声音和我面前的这个女人的声音差不多。
    他们的声音都差不多。
    只是我感兴趣的这条老街是独一无二的;对我而言是这样;因为,在所有的欧洲老城都有这样的街道。
    黑糊糊的建筑上开一扇木头的带有装饰的门。门上有镂刻的花纹什么的。铜制的门把手。花朵。晚上的话,花变了颜色。一只胳膊从一扇窗里探出来,抱进一盆花。我叫不上它的花名。就像我叫不上她的名字和游行队伍里所有那些人的名字。
    他们沿着图鲁兹窄窄的街道云集起来。他们打出他们的旗帜和标语。
    他们像我们在北京游行一样,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所有人都可以交换他们心中的意志。他们的意志是一致的;就像今天和昨天一样,天上只有一个月亮!
    虽然,在我们那里,庞大的游行队伍时时刻刻有行进至天涯海角的巨大可能性。我们那时候秩序井然地向着天边行进。我们互相也用眼睛传神。还打出胜利的V字型手势。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百万个这样的手势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希望。而今,我只是将这个胜利的把握放进了她的舞厅。
    落差很大!
    她开始的时候没有和我讲昨天游行的事。
    我也忘记了我们是日后如何找到如此接近的共同语言的。一个汉语和一个法语操持者的很滑稽的交流。这个交流当然胜过人类肉体的交流;也说不定。
    我总是觉得那些居住在如此古老的小街里的人是生活在中世纪的宗教神话里的;那么,他们的游行就是一种十字军行进的回声。
    小街上的事物就是由那些举手相向的情侣们延续和保持的吗?
    至少,在月亮上升的时候是如此。她们就这样默默地对视着。没有话,没有笑,也没有表情。她们一代代忍受着什么。谁也不清楚。
    但是他们对于有些事情是无法认输和忍受的。于是,他们就游行示威,占据了大小路口和广场。
    现在,在我的面前是一座不大的广场。其中心位置有一个高台,像我们树立旗帜的那种圆形的高台,周边有雕花的栏杆。若无游行,是表演场所,人们可以居低向高观看之。于是,我和一些学生登上了这方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人群在我们的脚下一点点地聚集起来。直到我看见警察的车队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车队安静得像花朵一样散布在游行人群的四面八方。
    但是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我不知道她的选择是什么。她要选择了对我的提问,我就没有可能观赏她的裸体了吗?
    我期待着两个奇迹的发生。
    在另一个国家。一个裸体的女记者和一队队游行的队伍的相遇,是我们通常关注的两个基本点。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既可以观看裸体,又可以参与政治了。一般而言,二十世纪和今天,这是两个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只是,我无法将这里的空间和那里的空间交叠在一起。
    我当然也不知道,谁,能够这样做。
    “如果我们女生里有人裸体,那就是我!”
    我好像听她这样说。又好像是听我自己这样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究竟是否参与了那次游行示威;是否裸体地参与了他。但是她是否裸体参与之,真的重要吗?天知道。
    我没有感到厌恶。
    不象那个哲学家。回家还要洗手。洗掉一块肥皂。
    游行的势头并未因为警察的出现而有所恐惧。他们的出现好像只是为了那些在古旧的老宅里睡觉的人们更加安静的睡觉。
    情人在睡觉。她们和月亮的游戏干干净净地结束了。好像她们在梦中才会用月亮做支架来打个秋千什么的。梦中的天地多么地宽广。当我看见本地生产的空中巴士运输机像鲸鱼腾空而起般直冲蓝天的时候。我觉得我在做白日梦。机场后面的比利牛斯山呈现出一副绵沿起伏的大画面;再后面的西班牙女郎更是这样翩然起舞于蓝天白云之间,也说不好。她们的天际正好是梦想的所在。
    西班牙女郎也会在卡门死后为了几个小钱而滞留在真人秀这样萎琐的小舞厅里吗?
    真是不可想象。
    她们应该是云集在斗牛场上的只是为斗牛士背叛自己情人的女人。
    背叛,背叛!
    游行也是一种女人式的背叛!背叛!对于男人这个大符号,大象征的背叛!关键是人们,政府和警察如何看待这样的背叛了。在古老的国度里,只是在悲剧的情节里才将爱情和政治画在一副图画上。后来,他们就好像分开了。
    她们蜷缩到舞厅里。政客们就常常体面地将太阳光占据了。
    其实,太阳光也会平等地散播在老街的小小窄道上。古老的砖石路面上?光反射,金鳞四起。人们脚踏金子的碎片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感觉呢?
    谁看见女郎的脚下有金子的光彩。她的身体撇开红纱就是在这样金子的场地上为我这个男人表演她的裸体舞。就像我看见游行的队伍呼喊出一个个赤裸裸的口号,打出一副副赤裸裸的标语,和政客们进行赤裸裸的对话,然后又让警察赤裸裸地暴打于光天化日之下,。。。。。。。。。。。
    二者是如此地相象和吻合。没有什么必要再采访什么了。无论是她采访我;还是我采访她。
    虽然,今天的中夜行进没有发生我说过的那种赤裸裸的行径;警察自始至终是坐在他们的汽车里的。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节目。除了人们的眼神活像互相点活的捻子。他们的胳膊也是互相挽在一起的。他们是手拉手地面对赤裸裸的赤裸裸的。所以,他们的手臂和身体成为游行队伍的一种具体存在。也成为真枪实弹或者说橡皮子弹以及大棒,鞭子和水龙头袭击的对象。但是他们的眼神好像只是在被水雾充斥的时候才会尴尬。我听见他们稳健的步履!
    我看见的舞蹈也是极为稳健的。她的头发和黑白反差的身体,等等。
    “等待”.
    一个学生模样的男生对我说。因为我问他将会发生什么。我刚才已经问过他,为什么要举行示威。
    他说,是因为他们的一个女生受到了官员的污辱。
    “等待!”
    他好严肃地对我说。
    “是住在老街上的一个女孩。。。。。。。。。。。”
    他又说。
    “离教堂不远。。。。。。。。。。。”
    他补充。
    受到侮辱?
    现在,我面前的这个女孩是在受到侮辱吗?我想。
    我想,妈的,我可不是什么官员!但是,我在侮辱她吗?
    天气灯光一样好。女孩子依旧翩翩起舞。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眼睛忽然从她的身上离开了片刻。我想到了一架空中巴士飞机。
    我十分疲惫地迈着拖踏的步履向旅馆走。因为游行队伍在法国十一月的寒气催逼下已做散伙的架势。等待是无用的。我记得一个哲学家的话,就告诉了一个学生。说,折磨人的把戏莫过于等待,。。。。。。。。没有什么比这类等待更加好笑!
    他好像知道荣格那句话。就笑了。说,“教授不会来了!”
    是的,教授不会来了。
    他来了又能怎样!说一通富科和德吕兹的观点吗?
    我们听得懂吗?警察听得懂吗?
    我记得在北京的时候看过一个电影。那是描写法国1968年学生革命场面的。
    其实场面很小。
    一个女生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帽。手里拿着毛语录。墙上挂着红卫兵游行图。一个教授在讲解从毛到格瓦拉到泼霸(波尔布特)的观点。
    一架偌大的短波收音机在收听北京电台的法语广播。
    一个男人在学习的间休很布尔侨雅地操弄着刀叉在吃东西。
    这个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美食方式是我们中国的红卫兵所罕见的。
    他们面对蒙玛特区圣。兴教堂的庄严的纯白色建筑的时候铺张她们丑陋的从中国学去的红色标语。
    她们像所有未见分晓的恋人一样亲吻。
    一个女人赤裸了上身。
    还有那些没有出场的萨特们在拼命地歌颂切。格瓦拉。说他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英雄。
    于是,我又听见“古巴西,扬基诺”的呐喊。
    我在北京的一所小学校里朗读歌颂古巴革命的诗歌。
    我也急不可待地参加了我们一向所说的世界革命。。。。。。。。。。。。。
    但是,今天,所有这些革命红帽子和革命诗歌在烟消云散。。。。。。。。。。。。
    于是,我开始观察人群的散去。这里的散去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北京的集会是怎样“散去”的呢!这里有一个个的对比。只是今天,不是在巴黎,也不在北京。不是在1789年或者说93年,也不是在1989年。这都是一些符号。份量很重很重的符号。我们将符号看得太重,是因为符号表征的事情太弱,太轻。这让我的有限兴奋更加有限。这次对于异乡游行的解读就是这样忽然消失的。大街上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我走过那条老街回去。
    式微式微,胡不归!
    我念念有词,忘记了观察一个在中夜出行的女子。她身著薄翼般的纱裙,脚蹬一双黑色的高腰皮靴,款款而来复款款而去,消失着,没有也不会消逝。在我看来,只是她的身体在消失,而她的身姿却凝聚成为一团性感的实体为我留下一种遐想。我的面前又增加了一个层次的空间。N空间里是:游行的人群。我的异乡处境。孤独。好奇。鬼鬼祟祟。我。还有和我其实向悖的法国人。他们的时间。和我的一样又异样的时间。时间带来的各种空间。等等。而且这种想象是极为实在的,像通常人们所说的物。我其实是看见并且看清了她的那张面孔的。从这张面孔里我还可以听见她讲话的略带嘶哑的声音。她,就是她嘛!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大月亮般的圆满的结论。
    我的结论是,她,是从游戏规则和游行队伍中派生出来的另一个问题,另一个前提,另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没有解读游行的起因,但是她预示了游戏的意志及其意志自由的不可能性。
    而“性”,是去掉“可能”的一种夜晚金光闪闪的存在呢!
    再之,她,是否是一个应该被人们解放的人,应该被解放的女人,这一问,也是一个星星般的谜。
    她当然不会看见一个中国人躲在角落里窥视她的全身。虽然她的全身被明月给包裹了。只是她的眼睛传递出看不见的眼神。
    的确,这类遭遇像我在北京的居室聆听那些伟大的由两个主题或者说多个动机组成的交响乐。这里的情形是,游行像鼓;她像丝帛娟纱。
    游行“卟”的一声毁灭了。
    呵呵!
    诗意!
    我疲惫不堪地等待女人走远。
    我的疲惫分成两种:一种是今天的;一种是昨天的。一种是性!另一种是政治!他们加起来是什么?
    走向旅馆的时候,我竟然发现旅馆的大门口灯光照如白昼。所有附近的树和花多躲藏到角落里去了。这类感觉是,就像你面对一个眼光像灯光的女人的时候,其他事物就被自然地遮蔽了。
    一经过门,乐曲就又走过几个音阶。很熟悉的旋律。果然是中国人的曲子。这曲子现在响得撞人耳目。我的同事在大厅里弹钢琴。我坐在旁边的一个沙发里听着。他是在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些法国客人围而簇听。我魇魇出神。忽而又被他的曲子激淋了一下。那一曲红色经典多少有些怪异。于是,我向他走去表示一点点祝贺。
    走上楼梯。楼梯旁边的花朵在微笑。楼梯上有一朵花瓣。
    在房间里,打开电视,画面上正好是我的镜头。我样子古怪地正在和一个男生对话。我们鳖脚的英语也记录在案。
    我好奇,他们为什么没有将我和那个赤裸裸的舞女的对话也记录在案呢?
    “他们记录在案了!”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打进我的卧室。她告诉我,她的采访,对我的采访,是否可以在我本人的同意下广播出来。
    她还说,“我们相处得很融洽。”应该继续处下去,以便寻找新的焦点。
    我觉得如梦如幻。顿顿,就说,“悉听遵便吧!”
    见鬼!这样的服务要诡秘得多,比起一般而言的“我能为你做哪些服务呢?”当然诡迷得多得多。
    于是,我现在真的要面对梦境了。
    没有进过浴室,我就栽倒在床上。梦境在代替我的白日梦。
    当那天的眼光照耀在我初次看见的图鲁兹时,她那玫瑰红的城市图画让我陶醉。一切都是那样的柔软和朦胧。我进入她的中心地带的时候更加为她的暖色而沉迷。
    被一个小小的中心广场包围的花丛离旅馆的大门不远。那里花繁草盛,伴着几个也许是参加图鲁兹国际歌唱节的男女。她们在迷宫式的广场上为我带来了她们没有唱出来的歌声和朗诵。现在,我努力辨认是我的同事还是那几个我预料中的人们在我的电视机上唱歌。
    大厅里面一度对我赤裸裸站立的青铜女像好像将她的影子弄进了我的房间。
    壁画是对莫吉尔扬尼拙劣的模仿和模仿的模仿。女人的形象更瘦更兽。我想起我们的皇上在绢帛上描写的瘦金体的字迹;也是象形文字。
    所有市内和室内的植物现在开始环绕我和我的身体。我的眼神伸向她们的四臂。就像我要为她们的到来也会翩然起舞一样。
    我有一刻确实疲倦得觉得自己是一棵枯树,或者是一盆凋谢的革命兰。
    游行的队伍开始在我的心里沉渣泛起。
    学生和老师组成的人群还包括那些不是老师和学生的人组成的人群在老化和虚化;同时又好像是生气勃勃的,坚实无比的;是永恒的,像巴士底狱上的烟气围绕着和平时期的生活。
    生活有时候会仿古和反古。
    她们之中有给我打电话的女郎和她的一系列的女伴。她们在我的面前组成新的红色经典,和许许多多更加腥红色的经典的经典的经典的经典汇集。。。。。。。。。。。。
    她们像法国山丹丹那样灿然开放。永远开放。万寿无疆。
    没有什么是游行队伍中值得一提的中心思想和中心思想的中心思想。
    一切都在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一个法国人据说将中心给解构了。
    包括那个女人和她的影子。还有那块玻璃剥离的碎片和碎片的碎片。也被解构了?
    碎片里,老街的石头路上还是星月高照,眼光和阳光遍地,像是星辰下放。他们在我的眼前远去而归。归还到他们的主人那里。虽然,我莫名其妙地参加了他们的游戏。但是我还是及早退出为好。我这个中国人。
    所以,我没有给她再打电话。我要睡觉。我甚至根本没有知觉我在真的梦境里遇到了什么。只是在我早上醒来的时刻,又听见了空中客车飞机的轰鸣之声。
    在图鲁兹老城外的并无特色的街道上,我,变成一个虚伪的我。
    图鲁兹之夜和她的女郎早已蜕变。
    一个性感的符号却能够扩张到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