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很可鄙!
刘自立
《1942》电影出来后,在网上看过。和看很多内地电影一样,发现这种制作并无特别之处,无外乎歪曲历史,迎合官史,误导国人,尤其是误导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的青年。那些在导演之下煞有介事地扮演政客和官员的人物,形象漫画,乱假膺真,和一直以来的对于民国和老蒋的丑化和剪裁一脉相承。是的,关于这部电影揭露的42年饥荒,和海外出版和传播的、关于内地三年饥荒的史事之天壤之别,已有很多学人,尤其是杨继绳先生等,予以分析解读。主要区隔是以下几点:
一,42年饥荒纯是天灾导致,62年则为人祸;
二,42年饥荒和日本侵略相关,而62年,并无外敌入侵;42年饥荒允许农民、就像几千年以来那样、可以逃荒(走西口,闯关东……),62年饥荒,官方严禁逃荒,避难,村村封锁,家家自毙。
三,42年饥荒导致政府救济,灾民移动,62年饥荒,各省不允开仓,严杜放粮,逼人于死——一时间,中国历史上皇帝、官吏广设粥棚于饥民之传统,绝不可见——而那时的储备粮年年入超。
四,42年饥荒主要是战时屯粮,兵民争夺粮食(电影也对老蒋让出阎西上部队粮做出交待……),但是,62年前后中国粮食出口(主要是针对东欧国家)依然进行;以至于彭德怀访问东德时抱怨于乌布利希得中国饥荒年之援助,而被周恩来批评——周保证,在中国大饥荒时期,继续对东欧诸国施行大规模粮食和肉类出口。(毛还十分无耻地说,中国人不能吃得太多;吃得太多,就会生出两个脑袋、四条腿。(见张戎《毛——鲜为人知的故事》)
五,42年饥荒,大公报报道于之,“念重庆,看中原”,62年,一字不见于批评和揭露饥荒于人民日报。
六,42年,白休德跑遍灾地,予以报道,62年,不见一个洋人出入灾区;且有外国御用记者文痞掩饰灾情,否认灾情。
七,42年饥荒,日本人给予一定救济于灾民,于灾区,但是,解放军对于62年灾情,毫无作为。等等。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基本事实,42年是天灾七分,人祸三分;而62年,倒过来,七分人祸也。这是对42与62饥荒状况的基本分析——但就电影而言,这个分析,并不完全针对电影文本。这里,简单说说此片的苟且诡谲之处。
先说说大公报报道对于灾地和整个中国的影响。这个报道的存在本身,就是蒋介石政府新闻、言论自由的一种表达。电影却以一种滑稽镜头描白老蒋对于大公报和王芸生的态度——严辞恶态之下,非常恼火,几近失态;且禁止据说王先生受请访美之约。不知情者当然认为老蒋和老毛对于新闻界一双无二的禁绝态度,并在对于王芸生的十分轻蔑的表演中,活托托表演一个不可理喻的蒋介石。其实,这个用心是十分可鄙的。老蒋对于张季鸾、王芸生,一直以来,礼待于厚。前者是唯一、“唯二”可以不打招呼进入蒋邸之人,之“布衣”——还有一个,就是蒋介石的干儿子康国雄(康心如之子。)对待张先生如此,对待王先生如何?只举一事证之。抗战以来,老蒋知芸老写中日关系文章书籍,遂邀请芸老赴庐山,给他讲解中日关系史料。可见,他对于芸老的重视和尊重。大公报严辞批评重庆的文章,老蒋并无多微词与之。而且,日寇轰炸重庆,芸老和老蒋本是同体相连,共抗命运,何来电影渲染的那种不屑之情。老蒋重视大公报,尽人皆知,岂可歪曲。影片之所以备轻蔑老蒋于轻蔑芸老之写,不过是要掩盖重庆时期之新闻自由而已。此其一。二,影片昭示1942年国军入缅战事,以烘托老蒋不顾河南乃至整个中国抗战危局,而顾左右而言缅。这是一个比较隐讳的恶毒描写。因为,老蒋入缅考察滇缅战事,参与缅甸战事,国际国内背景,十分复杂,难言于隐。客观而言,自美国宣战于日、于珍珠港事件以来,美、英、中旋即达成附和美国太平洋作战战略决定。虽然,第一次入缅战事即发生在42年河南灾情时期;且又有浙赣战事迫蒋于剑悬;内地危局十分严重。但是,老蒋一方面认为迫于美英驰援于国,作为他们支持之条件,只好参与之;但是老蒋明确了他的缅甸战略,就是必须要附和美、英夹击全缅于水陆双向度作战,却不被罗斯福,邱吉尔接纳,旋至中国远征军因为英军不续和史迪威的指挥不当而败北于缅。老蒋明知,史迪威于此次战事失败后擅自逃往印度,而又迫受援于美国,无法追究其责,处于实在无奈之态中。这是他一面主持中国战事,一面忧虑滇缅命数的分身之大忧郁。知道老蒋困苦绝境之人,绝对不会像电影暗示的那样,对此河南之灾和缅甸之战,做如此恶毒的比附和讽刺。
电影背景描白如此一、二,虽不尽然,也大致如此。又,影片在记述老蒋知道灾情且拨粮、拨款施行救济之季,忽然滑过此援重大干系情节,将故事忽忽然传导于一拨人犯就此拐卖妇女之上,而掩盖了对于灾地饥民拯救水火之政府举措场景。这个用心,也实在非常歹毒也。诸如此类的宵小之祟,还有很多,故不一一。而讲到灾民赴陕西之举,官面给出火车运行——这当然和62年全国封锁,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影片还是要把救济灾情,援手灾民的举措,放在天寒地冻之列车上,而且制造一个情节,就是某民跳车寻子,丢弃粮食的情节。以求得整列火车不如一人之劫之悲剧——而且,火车到达目的,国军横亘于前,机枪扫射饥民……这段渲染,不知道是不是历史实然。再是,日军给予饥民的粮食救济,被另外一个情节误导。就是,日军军官杀死饥民之一之情节。当然,这和日军绝对的侵略就是绝对的残酷有关;但是,历史上日军救济灾民的事实,却根本不是如此。(这并不排除日军战略用心的偏向。)影片无法容忍之处主要是对于国军届时于浙赣战役中拼死抵抗之史事之轻亵。影片讲到这里,只是用“日军死八百,我军死五千”,一笔带过,以此证实老蒋抗战,屡战屡败,昏聩无料。这是他们污蔑国军军民抗战一惯笔锋。大陆人很少看见《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样秉公持史的抗战历史杰作。浙赣战役在1942年的实情究竟如何?史家公笔,自有所谓,有所制;只是,此影片把那个时期的国军全部描写成为烂杀饥民,强梁豪取之辈,且将国军自淞沪抗战以来之献身血肉一笔抹煞于之。更不交待任何国民党将军和士兵是如何继承着中国人历史上顽强不屈,正直刚毅的大悲赋,大造型,而是一以惯之地诟病国民党、蒋介石之如何腐败,如何无能,如何不抵抗(导演等制更加不会知道,老蒋把老本全部赴入淞沪战役,以转移日军直接南下之用心良苦和卓绝战略决策……。)(见《蒋介石日记》)其和所有官方宣传作品一样,对中国抗战大史,只做滑稽用笔,实为庸俗不堪。是稍有史感和认知之人完全无法接受的。
1942年战事究竟如何?我们看到以下史料,且得出老蒋危难之中决战日寇之策,之略,之志,之心,是必须予以肯定的。史料载“浙赣战役为中日战争中期的大型战役之一,地点是在中国浙江江西,起始时间为1942年5月中旬。攻击部队为日军浙东军队共五师团,守军为中华民国国军。6月14日,日军攻陷浙赣铁路全线,不过七月起,中国守军反攻,之后,除了金华、义乌两地之外,浙赣线恢复发起日之前态势。”“……浙赣线恢复发起日之前态势”这句话难道就是说说而已吗?其中多少将士命血疆场,而迫敌退回之。我们纠结其细节,可以发现其中英雄将士的团队如何用血肉铸成长城。
其一,“于金华遭第49军第26师阻击”;49军军长是谁?(王铁汉;继刘荃多)
其二,“第88军则对敌后方兵站、运输线进行袭扰破坏,予敌后勤运输线以沉重打击;”88军军长又是谁?(何绍周)
三,“第28军第192师沿新安江阻击敌人,坚守寿昌;第21军第146师在大小长山与敌进行激烈战斗。”28军192师……军长,师长是谁?(军长陶广任,师长胡达任)21军146师长,军长,师长是谁?(军长唐式遵、陈万仞继,师长戴传薪)
四,“为免主力部队作不必要的损耗,中方变更部署,避免与日军在衢州附近决战。(1942年)6月3日,中方主力撤离铁路正面至南侧山地,准备在日军沿铁路突进时分断截击;第86军则守备衢州,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攻防战,后于6月6日突出重围。”86军军长又是谁?(俞济时)
五,“……日军由于战线长兵力分散,处处遭到中国军队的反击,于8月中旬开始在浙赣战线缩短防线。至8月底,浙赣西段之日军全部撤回原防,浙江地区日军撤至新登、兰溪、金华、东阳、奉化之线,战役遂告结束。”(维基)
所有有良知有良心,有记忆,有感知的正常国人,都会记住这些生逢自然大灾和侵略大难面前奋起抗争的英雄们,军长们,师长们,士兵们。他们绝对不是像影片中那些木偶兵痞那样屠戮百姓,四散慌逃,不知所以……这样描写他们的人,甚至比较日本人制作史制更加不知廉耻。难道不是吗?
(我们查找的浙赣战事参与之军长、师长史料考察如上。如有失误,请专指正。)